隨著我國禁止進口“洋垃圾”政策的進一步收緊,上海海關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國家限制進口類廢塑料的進口數量呈斷崖式下跌,而與此同時,再生塑料粒和次級塑料板材等的進口申報單量激增,據此推斷可能有企業以偽報品名方式走私‘洋垃圾’。
近日,隨著一聲令下,外高橋港區碼頭上的19個集裝箱逐一被打開,港區海關稽私分局的警員們勘查,取證......眼前總共400多噸的廢舊塑料“洋垃圾”觸目驚心!
這批廢舊塑料由嫌疑人朱某以偽報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塑料顆粒等品名方式,試圖走私進境通關。殊不知,朱某和其團伙自去年10月份開始的這個不法“買賣”早已入了上海海關的“法眼”。
經上海海關大數據平臺數據分析發現,上海某貿易有限公司自去年10月以來,涉嫌以偽報品名方式走私進口廢塑料2.8萬余噸。
上海海關緝私警察在上海外高橋港區碼頭實施開箱查驗,這批“洋垃圾”申報為聚丙烯次級片材,實為不規則片狀塑料板材。
而另一名嫌疑人呂某,系走私“洋垃圾”的掮客,據他自己供認,介紹生意中每噸能賺一兩百元。
是什么讓這些不法份子鋌而走險?說到底還是唯利是圖。
不法份子以這種偽報品名向“海關申報進口”,實則卻是走私進口廢塑料的方式,每噸廢料的報關報價1500——1800元不等,而后再交由下家銷貨。
簡單測算其獲利空間:以一個集裝箱20噸廢舊塑料算,偽報品名報關獲利在6000到8000元之間,而下家銷售的非法獲利在8000元到1萬元之間。僅今天現場查獲的400噸貨物,總體不法獲利就將超過30萬人民幣。
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王某、朱某、薛某等共謀走私進口廢塑料。王某在日本、韓國攬貨后運往他在泰國開設的工廠。朱某負責辦理走私進境通關,并分別借薛某、唐某名下的進出口公司名義,委托貨運代理公司向海關申報進口。
朱某以“包稅”方式,對上述偽報廢塑料分別收取1500元/噸至1800元/噸不等的“包稅”通關費用。王某等作為國內貨主在境內收貨后銷售牟利。
據多位犯罪嫌疑人供認和上海海關測算,自日韓出口的廢塑料,每噸價格在2500—2800元。“洋垃圾”走私中負責進境通關環節的人,其在每個標準集裝箱的非法獲利空間在6000—8000元,而貨主和買家的利潤則在每箱8000—10000元。
然而,“洋垃圾”一旦進境,其回收利用過程中可能產生大量有機污染物、有害氣體、重金屬污染物、有腐蝕性的廢水等,將嚴重污染環境。
從日韓攬貨,繞道泰國,再進境中國,足見“洋垃圾”走私手法方式的不斷翻新。
此次行動前期,上海海關對該犯罪團伙申報進口的相關貨物進行了布控查驗,先后在上海外高橋港區等口岸查扣廢塑料1400余噸。
此案中,嫌疑人朱某尚在緩刑考驗期。這說明,他們已在“洋垃圾”走私鏈上“深耕”多年,要放棄和回頭,難度不小。
顯然,向“洋垃圾”說不,對于中國來說,必將是一場持久戰,境內外的不法份子顯然也不會就此罷手放棄這塊“肥肉”。
上海海關相關領導表示,打贏藍天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海關必將全力以赴,堅決將“洋垃圾”封堵于國門之外。
上一篇: PVC市場利好利空并存 行情跟市演繹
下一篇: 科考隊頻繁調查海洋微塑料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