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超過3成(33.4%)的化工企業將徹底關閉。
新一輪化工行業大調整中,江蘇有4022家化工企業被列入整治名單,這占到全省化工企業總量的93.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9月26日獲悉,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領導小組近日印發了《關于下達 2019 年全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目標任務的通知》(下稱“通知”),給出了全省的整治方案。
93.9%的化工企業調整
根據通知,江蘇本次共排查出列入整治范圍的化工生產企業4022家,其中,計劃關閉退出1431家,停產整改267家、限期整改1302家、異地遷建77家、整治提升945家。
在2019年年度,將計劃關閉/退出579家,這占到全部關閉/退出計劃的40%;計劃關閉和取消化工定位的化工園區(集中區)9個。可見本次治理力度之大。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江蘇擁有登記在冊50個化工園區(集中區)和4280家化工企業,以此計算,本次整治占到全省化工園區的18%和化工企業的93.9%。
換言之,江蘇有超過3成(33.4%)的化工企業將徹底關閉。
江蘇4000多家化工廠的整體制造能力、裝備水平和技術經濟水平在全國均排名靠前,可以生產20多個大門類、3萬多個品種規格的產品,20多種主要產品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不過,化工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比高達38.3%,產業組織結構有待提升。
從列入整治名單的化工企業看,蘇南地區一共2160家,占比53.7%;蘇中地區一共960家,占比23.8%;蘇北地區一共902家,占比22.4%。
其中,無錫市最多,達到828家;最少的則是宿遷市,為83家。另外,蘇州617家、南通472家、常州412家、揚州306家。
從各地擁有的化工園區(集中區)看,蘇南有23家,蘇中有10家,蘇北有17家;從擬關閉或取消定位的化工園區(集中區)看,南通和鹽城各2家,無錫、蘇州、淮安、鎮江和宿遷各1家。而“3-21”爆炸事發地陳家港化工集中區已在2019年第一季度被宣布徹底關閉。
化工集中度驟升
對于列入整治范圍的園區和企業,江蘇采用的是“一園一策”和“一企一策”的思路。
“總體上,斷化工的退路,但不斷投資者的財路。”有地方政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地方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很多投資者已“改行”,或退出成為了其他龍頭化工企業的股東。
上述方案提出,要切實做好關閉退出企業的職工安置、“三清”(清原料、清產品、清設備)以及土壤修復等后續處置工作,防范和化解風險矛盾,確保關閉退出如期完成和社會穩定。關閉退出完成后由各設區市政府及時進行驗收。驗收標準和辦法由省化治辦制定印發。對于園區,要確保全過程平穩、安全、穩定。
就異地搬遷的企業,要先關閉退出遷出地原有生產裝置并做好后續處置工作報備。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其在新遷入地的單個新項目投資不少于10億元。甚至,在臨近長江的部分縣域,關閉或取消定位的化工園區有的甚至退出了產業功能用地,選擇建設公共空間,讓長江岸線資源“還給”城市和居民。
那么,如此大力度的整治,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在江蘇連云港市徐圩新區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采訪見到,總投資約775億元、年產1600萬噸的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大規模的基建。
這一項目由國內4家銀行提供了團貸,是江蘇近年來單項主體投資最大的項目,其中的安全環保投入為116億元,占總投資比重的15%,遠超出行業水準。按照長三角地區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建設了三廢回收再利用裝置,實現了產業間的循環經濟模式。
事實上,這一項目中的多個單體產品不僅全球領先,完成了市場上差異化產品100%的覆蓋,其關鍵的煉化一體化不僅解決了上游原料依賴進口的問題,也緩解了中間原料緊缺的現狀,對整個石化行業邁向集約化、一體化、高端化也將起到積極作用。對地方政府來說,在化工產業集聚上,以超大型項目代替了原來的“小、散、亂”,諸多生產要素最大程度匯集,將環保約束性指標等最大程度發揮效用。預計2021年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約1200億元、利稅超200億元。
盛虹煉化總工程師孫國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石化產業角度看,煉化一體化項目實現了從下游化纖到上游石油煉化的全產業鏈布局。
東方盛虹董事長繆漢根認為,一體化項目的龍頭集聚帶動作用,打通了原料供應途徑,打開下游乙烯、丙烯以及芳烴等中間體深加工接口,延伸發展中下游特色產業鏈,形成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為特色的產品體系,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的高端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