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CIS舉辦了行業解碼—探尋聚烯烴市場新格局的研討會。會上,來自ICIS的專家與業內人士深入探討了亞洲聚烯烴市場走勢,重點關注了擴能持續引起的市場競爭加劇的問題。專家認為,對于亞洲聚烯烴產業,中國將會繼續引領亞洲聚乙烯需求復蘇,而疫情在區域內催生的“宅經濟”正在推動下游聚丙烯需求多樣化發展。
中國引領亞洲聚烯烴擴能
自2016年起,全球聚烯烴行業一直在集中擴能。其中,經過多年建設,東北亞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聚乙烯生產地區,亦是最大的消費地區。ICIS的專家表示,中國是東北亞聚乙烯產能擴張的引領者,根據ICIS的數據,2021年,中國的聚乙烯產能擴張速度達到14%。這一數據引領全球,也會使中國聚乙烯產能占全球的比重從2020年的35%提升至2022年的37%。2020年,中國約有400萬噸聚乙烯新產能投產,聚乙烯總體產量達2398萬噸左右,較2019年增長13%。亞洲其他地區中,東南亞聚烯烴擴能也較顯著。
ICIS的專家認為,中國國產供應增多引發了亞洲市場標品-非標品間的價差縮窄,通用料市場競爭加速。另外,隨著北美在2022年達到新產能擴張峰值后,亞洲的產能激增將重構亞洲市場產品結構。
不可抗力事件利好亞洲市場
ICIS專家提到,近3年內,由于各種因素,化工企業遭遇不可抗力事件頻發,海外聚烯烴裝置意外關停情況增多。而由于亞洲供應的相對穩定,不少下游需求轉向亞洲。從今年的情況來看,2月美國的嚴寒和風暴天氣使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多家煉廠和石化裝置停車。而同期,中國的“就地過年”政策進一步加快了下游的復工速度,自給率提高,產品出口的機會增多。此消彼長之下,亞洲市場火熱,相關企業也獲得了更好的效益。
ICIS行業分析師帥璐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亞洲,尤其是中國在全球聚烯烴供應鏈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一方面,2018年10月,中國運用稅收杠桿將聚烯烴的出口退稅率從13%提高到16%,這對于海外貿易商是極大的政策利好。另一方面,中國、東盟十國以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即將在2020年11月正式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也將進一步助力中國聚烯烴走出去,不僅走向亞洲鄰國,也走向世界。
疫情催生多領域需求
ICIS亞洲石化分析團隊的俞婷認為,新冠疫情正在催生“宅經濟”,這使聚烯烴下游需求獲益。她表示,今年,中國和亞洲的需求將快于全球市場保持強勁復蘇,許多與疫情控制相關的領域將會飛速增長。在醫療衛生方面,隨著居民防護意識提升,加之亞洲地區居民防護意識更高,口罩、消毒濕巾等相關聚烯烴纖維料制品將成為未來的日常生活必備品;核酸檢測、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則將提振醫療級無規共聚聚丙烯需求,體現在注射器、一次性醫用容器等領域。對聚乙烯需求,其增長的第一驅動力是包裝行業,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的增多拉動了快消品包裝及外賣包裝需求,同時電商消費蓬勃增長,進一步提振快遞業包裝需求。而在小家電方面,海內外“宅經濟”陸續暴發,廚房小家電及個人護理小家電逆勢增長,且部分家電進入替換更新期,市場需求仍有增長空間。另外,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亞洲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回潮,互聯網企業入局的更是讓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ICIS亞洲丙烯及聚丙烯分析員周瑩認為,城市化進程和消費升級將驅動亞洲聚丙烯需求持續增長。在短期全球市場中,各國可尋求機遇來實現自我平衡,局部市場供需錯配會為企業帶來機會并促進全球流通。中長期來看,供需增速將相匹配,亞洲供需矛盾趨緩。
ICIS高級行業分析師王業勍則建議,市場參與者需要跟蹤供需數據,提前預判聚烯烴產量增減,同時關注內外盤利潤價差,把握套利窗口和進出口機遇,在宏觀層面建議關注現貨走勢,掌握期現基差變化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上一篇: 美國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學公司將建設第二套1-己烯生產裝置
下一篇: EPS:4月成本利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