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長長,全球通脹。在美國公布了創紀錄的4月消費價格指數(CPI)后,全球可謂“脹”聲四起。部分主要經濟體均迎來了“大放水”后的通貨膨脹壓力。
進入二季度,除了美國之外,哪些國家的通脹壓力最大?哪個國家是目前全球最“縮”?全球通脹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脹”聲四起,美國引領
當地時間5月12日,美國勞工部公布數據顯示,4月美國CPI大漲4.2%,這創下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快增速。在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美國4月核心CPI環比上升0.2%,更是創下了1982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作為全球大放水的“始作俑者”,美國正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廣泛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沙特、韓國、西班牙、德國等國家的4月CPI漲幅均高于2%。而美國的“老鐵”加拿大,其4月CPI漲幅為2.2%。并且已率先明確進入加息周期來應對“放水”。
雖然領跑大部分主要經濟體,但美國還不是當下通脹壓力最大的國家。
在實行低利率的國家中,巴西的4月CPI漲幅達到6.8%,物價上升明顯。而作為全球“大放水”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土耳其正在承受美元貶值帶來的壓力,土耳其4月CPI持續居高不下,高達17%。
目前,全球通脹最為明顯的當屬阿根廷,其4月CPI漲幅高達46.3%,繼續創下今年新高。事實上,該國自2019年以來,其單月CPI漲幅幾乎都在40%左右。阿根廷可以說是當下最“膨脹”的國家之一。
全球最“縮”?這個CPI為負的國家最“另類”
不過,雖然全球一片“脹”聲。但依然有部分實行低利率的國家“不脹反縮”,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日本。
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日本CPI同比下降0.6%,這已經是日本連續第9個月CPI數據為負。
值得一提的是,CPI為負的日本不僅是一個低利率國家,也是罕見的負利率國家。目前,日本央行的儲備金利率為-0.1%。歷史上,僅有德國及部分北歐國家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而日本的個人存款利率幾乎為0,部分銀行的利率僅為0.001%。這意味著,在銀行存入1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5.8萬元),一年的利息僅為10日元(折合人民幣0.58元)。
比起全球通脹預期,日本面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通貨緊縮的壓力。受疫情影響,去年至今,部分日本民眾普遍處于“不外出、不消費、不花錢”的需求萎縮狀態。但不同于歐美國家的是,日本經濟復蘇并不及預期,外加民眾更偏好儲蓄,這也導致了經濟“過冷”。
疫情壓力持續增大,經濟復蘇后勁不足,消費需求刺激不夠,社會“供大于求”,也讓日本成為了全球最“縮”的國家。
全球通脹,中國影響有限
沒有大水漫灌,唯有穩步推進。在全球通脹的壓力之下,中國似乎走出了另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4月CPI數據同比上漲0.9%,環比下降0.3%。
據新華社報道,專家普遍認為,由于去年至今的疫情防控工作效果顯著,中國的貨幣政策持續保持穩健,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就業穩定,消費回暖,中國市場的供需關系保持了相對平衡。
從4月的數據來看,雖然CPI有所增長,但從歷史數據來看,仍處于低位。4月CPI的漲幅處于合理運行區間,隨著消費需求的上升,CPI或仍將保持適度增長。未來很長一段時間,CPI將延續穩健運行的態勢。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全球“輸入型通脹壓力”仍然存在,但隨著經濟復蘇穩健向好,消費需求的回暖,全球通脹的影響將會“內部消化”,未來,我國生產價格將呈現比較平穩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