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無疑在世界范圍內對每個行業都造成了破壞,循環經濟也是其中之一,許多可持續性舉措已經放緩或停止。而隨著全球外賣食品需求的激增,聚丙烯(PP)一次性容器這一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自2015年以來,僅澳大利亞的PP進口量就幾乎翻了一番。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2019年間,澳大利亞記錄的PP廢料量為219658噸,其中62632噸來自家庭,實際回收量僅為28128噸。
據估計,澳大利亞每年生產約5億個PP外賣食品容器和蓋子,重量約為16400噸。
諸如可堆肥包裝等替代物并沒有作為一種真正的選擇得到重視,原因有很多,從有限的收集基礎設施,到大多數“可堆肥”包裝需要在60℃下進行工業堆肥,以及一些食品不適合可堆肥包裝。
餐飲業的許多人為了擺脫塑料的束縛,轉而使用棕色硬紙板包裝。事實證明,這種棕色硬紙板包裝的內襯大多為樹脂或PFA(聚和全氟烷烴物質),這種物質被認為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有效性,因而被稱為“永久性化學品”。這種化學物質在丹麥已被禁止使用,歐盟也正在對其進行審查。
有趣的是,塑料的“壞名聲”往往導致善意的零售商和餐館老板無意中更換了一個不太可持續的選擇。塑料在保存食物和減少食物浪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要實現碳目標,我們就應該把重點放在管理消費后PP塑料上,以一種以前從未被管理過的方式——作為一種資源而不是廢物。這需要整個塑料生態系統進行重大而系統的變革,外賣食品行業是一個完美的起點。
在澳大利亞,處理塑料包裝廢棄物的增加和管理水供應的雙重挑戰,促使一群專家建立了一個試點項目,用一種策略解決這兩個問題。
Waste Saving Water(WSW)項目的模式簡單明了,影響深遠;將PP食品容器變成地下水池,形成蓄水層。
PP是生產可持續的人造蓄水層的理想材料,可以收集雨水,在農業、消防,甚至飲用水需要時,可以將雨水抽到地面。
澳大利亞目前的水資源管理是過時的——雨水通過昂貴的管道輸送數英里,然后注入大海。在旱季,海水通過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海水淡化廠回流,并通過大型管道泵送回山區。這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最終的結果是現在微咸水被送回原來的地方。
人造蓄水層將能夠通過土壤、沙子和土工織物的雨水滲透并過濾到地下蓄水層,當這個系統形成一定規模后,將有助于節約水、能源、資金和回收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