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期鋁因供需關系緊張創下過去10年以來最高值后,越來越多對沖基金正押注NYMEX原油期貨正上演新一輪上漲行情。
截至9月14日19時,NYMEX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徘徊在70.93美元/桶附近,盤中一度創下8月3日以來最高值71.14美元/桶,已連續六周刷新紀錄。
“當前不少對沖基金認為原油期貨還有逾20%的漲幅。”一位原油期貨經紀商向記者透露,本周以來眾多對沖基金紛紛入場買漲NYMEX原油期貨,甚至部分操作激進的對沖基金轉而買入執行價格在100美元/桶上方,期限為3個月的原油期貨看漲期權。上一次出現類似景象,是今年6月份。
記者多方了解到,對沖基金之所以突然重拾買漲原油期貨熱情,一方面是颶風“艾達”肆虐墨西哥灣,導致美國原油供應驟然緊張。8月底以來,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約四分之三的海上石油生產(約140萬桶/日)一直處于停產狀態,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正帶動原油需求日益增加,比如近日OPEC將明年原油需求上調112萬桶/天,比8月份大幅增加98萬桶/天。
原油供需關系的此消彼長,令越來越多對沖基金相信原油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鋁”(觸發大幅上漲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大型投行此時紛紛力挺油價,進一步激發市場的買漲熱情。
美國銀行大宗商品主管Francisco Blanch近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天氣因素將成為左右能源價格的最重要因素,若今年出現寒冬,油價有望沖擊100美元/桶大關。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effrey Currie也發布最新報告認為,油價將在秋季大幅上漲,尤其在伊朗核協議談判破裂的情況下。若油價觸及80美元/桶,全球投資者將重返大宗商品通脹交易。
“原油有望成為下一個鋁。”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張剛(化名)向記者感慨說,事實上,圍繞極端氣候事件增加與疫情所引發的供應緊張,越來越多對沖基金開始調整自己的大宗交易投資策略,比如增加因極端氣候事件導致供應短缺的大宗商品買漲頭寸,作為底層資產配置。”
這背后,是對沖基金意識到,全球大宗商品供需平衡關系已被打破。一面是全球QE泛濫與積極財政刺激計劃創造巨大的需求,一面是疫情反復與極端氣候事件壓制了供應產出,如此造成原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將在相當長時間保持價格上漲趨勢。
原油期貨市場多頭歸來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在本周對沖基金重拾買漲原油期貨熱情前,支撐原油價格走強的最大幕后推手,是原油開采貿易商。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截至9月7日當周,原油開采貿易商持有的NYMEX原油期貨期權凈多頭頭寸較前一周增加9427000桶,相比而言,以對沖基金為主的資產管理機構、投機資本則分別減持1725000桶與5418000桶凈多頭頭寸。
究其原因,是原油貿易商擔心颶風艾達導致美國原油供應吃緊,紛紛采取買漲型套期保值策略,押注未來一段時間原油價格上漲;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對沖基金與投機資本則擔心美聯儲可能會在11月扣動縮減QE扳機(導致美元上漲),通過提前平倉原油期貨多頭頭寸避險。
在上述原油期貨經紀商看來,本周以來對沖基金突然改變策略大舉涌入原油期貨市場,一方面是美聯儲11月縮減QE預期升溫未能觸發美元指數大幅反彈,令對沖基金徹底打消美元上漲觸發大宗商品下跌的顧慮;另一方面是倫敦期鋁因供需關系緊張創下過去10年最高值的賺錢效應,刺激著越來越多對沖基金將原油看成下一個“鋁”。
為了確保買漲原油期貨獲利豐厚,不少對沖基金正四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墨西哥灣的原油開采復產最新狀況。當他們獲悉當地煉油廠復工進程快于原油開采復工,且部分原油開采商因海外鉆井采油設施尚未恢復而取消船貨運輸合約后,更加激發他們大舉推高原油期貨價格的熱情。
“如今,越來越多對沖基金正在押注原油期貨價格將在冬季重返100美元/桶上方。”這位原油期貨經紀商告訴記者。這背后,是國際投行正在“推波助瀾”。比如花旗分析師Ed Morse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由于美國原油生產恢復進程低于預期,颶風艾達將令原油價格在夏季結束時比市場預期更強勁,加之全球持續的大規模經濟復蘇,正支持原油價格在第四季度表現更堅挺。
他直言,若油價上漲導致越來越多資本涌入點燃新一輪通脹交易投資熱,原油期貨價格短期內突破100美元/桶的幾率將驟增。
對沖基金為何“無視”QE縮減沖擊
在積極買漲原油期貨同時,越來越多對沖基金正圍繞大宗商品開啟了新的投資策略。
“原先對沖基金一直擔心美聯儲縮減QE將令美元上漲與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終結,如今看起來這種擔憂已經過時。”張剛向記者透露,如今華爾街對沖基金界流行著一種新觀點,即即便美聯儲縮減QE,也不會影響原油、鋁、農產品、鋰等大宗商品上漲行情。究其原因,這些大宗商品正日益受到疫情反復與極端氣候事件沖擊導致供應緊張,令價格呈現持續上漲趨勢。
上述華爾街大宗商品投資型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近期他們也超配了農產品與原油的買漲頭寸,因為基金投資委員會認為極端氣候事件與疫情反復將導致這些大宗商品供應顯得日益不穩定,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則創造更旺盛的需求,由此造成這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在他看來,基金投資委員會之所以“超配”這些大宗商品買漲頭寸,還因為疫情與極端氣候事件正令能源之間的價格聯動性日益緊密,比如近期天然氣與煤炭價格走高,正令不少國家發電廠改用燃燒原油發電,令原油、天然氣與煤炭的價格聯動性大幅增強。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大宗商品正呈現結構性的供需關系緊張,比如原油需求已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疫情沖擊令原油開采減少,導致原油庫存悄然創下過去10年以來最低值。
高盛發布最新報告指出,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長期資本支出下跌導致大宗商品開采活動減少與供應趨于短缺,所幸過去一段時間全球需求相對疲軟,令大宗商品供應短缺矛盾尚未激化。如今隨著各國政府出臺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驅動經濟盡早擺脫疫情沖擊,觸發大宗商品需求激增,一下子令大宗商品結構性供應短缺問題“盡顯無遺”。
上一篇: 利潤暴增20倍的集運巨頭宣稱不漲價,“天價運費”降溫?
下一篇: PVC價格創10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