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11月4日周四,以沙特和俄羅斯為首的OPEC+產油國聯盟決定堅持原有逐步增產計劃,12月共增產40萬桶/日。有媒體稱,本次會議還決定不會向產量低于配額的成員國提供補償增產機制。
面對如此過山車的逆轉,是否是市場警告我們油價已到高點了呢?
按照“油價鼓吹高手”高盛一貫的說法,并非如此。
高盛商品分析師達米安·庫瓦林 Damien Courvalin 表示,他的“看漲觀點保持不變:石油赤字仍未得到解決;目前石油需求的強勁仍然是近期的利好因素;以及日益增長的結構性赤字將需要更高的長期油價”。
堅定“油價走高”的高盛,在本次OPEC+會議后看到了另外三個催化劑:
第一,OPEC 決定的一致性使得成員國很難同意更快的增產,尤其是在OPEC+成員中有一半無法達到配額的情況下,其中包括作為協議第二支柱的俄羅斯,其可能會反對沙特阿拉伯單方面增產。
第二,頁巖油生產商緩慢的供應反應使該集團恢復了定價權,使得緩慢增加產量更有利于財政。
第三,如果將財富效應考慮在內時,單位 GDP 石油消費支出的估計(基于覆蓋全球 98% 需求的零售價格)顯示,當前價格僅處于 2000 年以來的第 63 個百分點。
高盛始終認為,全球石油需求將在不久后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即1億桶/天;由天然氣向石油需求的轉換,可能至少增加100萬桶/天的石油需求。但油價還并沒有高到對需求造成破壞的程度,布油價格需要達到110美元/桶,市場才能在2022年第一季度恢復平衡。
同樣的邏輯,高盛此前為大宗商品“站臺”,其解釋道:美元近期的持續走強不會破壞大宗商品的上升趨勢。隨著全球通脹預期上行、大宗商品極度特殊的緊張性,美元走強與大宗商品價格表現之間的聯系已經變得非常薄弱。這種狀況在石油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在美元大漲的同時,以美元衡量的石油價格在持續上漲。
再往前追溯,“商品旗手”高盛在 9 月發布一篇引起業內關注的報告,在其成功預測油價將是下一輪大宗商品行情的引爆點之后,再次唱多“銅”,其認為:大宗商品市場看漲需要遵循基本的供需原理:不管經濟增長速度如何,只要需求高過供應,價格就會上漲。在大宗商品庫存持續下降、需求水平將繼續上升之際。需求的小幅增長就會導致價格飆升。
上一篇: OPEC維持增產幅度 周四原油收盤走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