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于當地時間4月21日正式宣布對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加征關稅,這一決定標志著長達一年的貿易爭端進入關鍵階段。
根據裁定,反傾銷稅率范圍為6.1%至271.28%,反補貼稅率則介于14.64%至3403.96%,其中柬埔寨因企業拒絕配合調查,其產品面臨超過3500%的懲罰性關稅。具體而言,晶科能源在馬來西亞生產的產品需繳納41.56%的合并稅率,天合光能在泰國的組件稅率高達375.19%。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東南亞四國占美國太陽能進口量的77%,總價值達129億美元,其中中國企業通過 "借道生產" 的產品占比超過80%。
根據流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將于2025年6月投票決定進口產品是否對美國產業造成 "實質性損害"。若通過,關稅將正式生效。受影響企業可申請豁免,例如證明產品未使用中國原材料或未涉及補貼。不過,行業分析指出,豁免門檻較高,多數企業可能難以滿足條件。
各方對此次關稅調整反應分化。美國制造商代表律師Tim Brightbill表示,高稅率將 "終結中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重建美國太陽能供應鏈"。然而,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警告稱,關稅可能推高光伏項目成本,延緩清潔能源轉型。數據顯示,2024年已有1000批太陽能產品因供應鏈審查被扣留,而東南亞四國對美出口量已較去年下降超70%,老撾、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出貨量則激增。
此次關稅調整的深層動因與中美戰略博弈及供應鏈重構密切相關。美國計劃到2030年實現光伏組件100%本土制造,但目前本土產能僅滿足15%需求。關稅政策旨在加速產業鏈回流,同時削弱中國在全球光伏市場的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關稅壁壘正持續升級。2025年1月起,美國已對中國產硅片、多晶硅加征50%關稅,而東南亞關稅調整進一步壓縮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空間。盡管部分中國企業通過在美建廠規避關稅,但高成本和供應鏈復雜性仍構成挑戰。分析認為,全球光伏貿易格局將因此重塑,東南亞產能可能向未受制裁國家轉移,而美國本土光伏企業能否在補貼支持下實現競爭力提升仍存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