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要求在“新”字上狠下功夫,中國經濟就沒有理由不穩健發展!
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斷迄今已逾一年。一年多的經濟發展進程,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進程。主動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今后一個時期包括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一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經濟新常態又出現新特點、新要求。按照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把握經濟新常態的新特點,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法寶,是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的利劍。
經濟新常態要求對經濟發展速度快與慢,必須繼續有一個深刻認識。經濟增速回落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今后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并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但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一個13億人口的消費需求大軍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比擬的。在這樣一個消費需求基礎上,中國經濟回落不到哪里去的。相當長一個時期,經濟增速將呈現L型的新常態,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認識。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動力轉換十分重要。關鍵在于尋求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一年來,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指引下,我國經濟出現一些可喜局面。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剛剛公布的11月經濟數據顯示,11月份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一些服務領域的消費,一些代表升級類商品的消費繼續呈現加快上升的趨勢。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比重占到70%以上。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快速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升級,“五一”小長假、“國慶”長假、“雙十一",國內旅游火爆,購物消費爆棚。長三角、珠三角等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創新和質量效益的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加強。尤其是各地區各部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穩定”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金融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問題。怎么辦?
在經濟新常態下,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在“新”字上做足文章。加快孕育新機制、新經濟、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動力、新服務。繼續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紅利,形成適應新經濟發展的新機制體制。以工業4.0、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核心代表的新經濟業態要盡快形成。培養一批諸如共享經濟的新主體新產業新動力。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一批新產品新技術。給電子商務等新經濟模式創造寬松環境。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培育一批新經濟服務模式。
值得欣喜的是,在新常態的大邏輯指引下,除了消費領域的電子商務、網上購物業態外,全國性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與氛圍也已形成。驅動力正在孕育,正在替代舊有經濟拉動力。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傳感技術、VR、AR、AI等為特征的新經濟新金融模式正在形成。中國制造2025正在發揮威力,特別是在促進制造業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經濟新常態要求在“新”字上狠下功夫,中國經濟就沒有理由不穩健發展!
上一篇: 2017年一季度 聚乙烯美金市場預測
下一篇: 12.21今日塑料行情午間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