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再融資猛于虎”時代,會成為歷史嗎?
與發行節奏明顯提速的IPO相比,中國股市的再融資功能基本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用“再融資猛于虎”來描述近年來中國股市的發展狀況,也最貼切不過了。
實際上,再融資已經淪為了中國股市的圈錢工具,而從近年來的數據顯示,與股市IPO上千億的融資規模相比,股市再融資規模更是連續超過萬億的水平,而2016年中國股市也成就了“史上第一融資年”的稱號。
定向增發,往往屬于最具廣泛性的再融資方式,而隨著股市再融資規模的水漲船高,定向增發的使用頻率也持續增長。
在實際情況下,牛市環境下,上市公司推出合理的定增方案,結合熱點概念的配合,容易促發股價的上漲。但是,在震蕩市場或熊市行情下,定增方案的出爐,卻對股價的影響偏向中性。退一步來說,如果上市公司定增方案不佳,反而會稀釋了上市公司原股東的權益,對股價構成壓力。
多年來,部分上市公司巧妙利用再融資工具完成各類變相圈錢的行為,而在定價機制模糊、套利預期空間較大的背景下,卻容易加劇市場利益輸送的風險,而最終的結果,則是損害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由此可見,多年來持續高居不下的再融資規模,真正能夠為上市公司開拓盈利預期,打開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卻寥寥無幾。但,與之相比,部分上市公司卻熱衷于利用再融資規則漏洞來實現利益輸送等目的,更有甚者還借助當期的熱點題材來增加股票的活力,試圖獲得更好的利潤最大化。當股價被“吹”上去之后,隨之而至的,則是當初參與定增的機構資金,紛紛減持套現,乃至清倉式賣出,導致股市財富再度分配顯得不那么平等。
近期,再融資新政的出臺,被市場賦予了很高的期待。其中,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20%的融資比例上限、18個月的時間間隔限制以及確定定價基準日只能為發行期首日等規則,無疑對股市再融資現象形成直接性的沖擊。
不可否認,通過明確融資比例上限、調整定價基準日以及確立明確性的時間間隔等,會給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預期構成沉重的沖擊,而此舉也將會緩解股市再融資的風險,乃至降低之后高折價定增套利的空間,對股市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與此同時,在新政中,當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之際,規定了原則上不得存在金額較大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對此,從這一點來看,實際上會阻擋著大量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需求,而以往借助再融資來補充流動性,乃至間接購買理財產品等行為,將會得到較好地規范,有利于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
“再融資猛于虎”在中國股市中,已經存在多年的歷史,而隨著再融資新政的落地,實際上也意味著管理者已經開始重視股市再融資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規范與整頓,這或許會成為中國股市“再融資猛于虎”現象的重要性轉折點。
不過,新政雖好,關鍵還得要看落實情況。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未來不排除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巧妙規避新政的政策,間接實現其變相圈錢的目標。由此可見,對于未來規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行為,不僅重在落實,還得要提升整個市場的違法違規成本,對擾亂證券市場正常運行秩序者,應該給予嚴懲,而扭轉中國股市“再融資猛于虎”的時代,還是任重道遠!
持續多年高居不下的再融資規模,有望得到降溫。或許,通過嚴格約束再融資的發力,來對沖股市IPO發行節奏的提升影響,是當下市場的治市思路,從而減輕對二級市場的資金分流壓力,乃至降低股市利益輸送等現象。
在筆者看來,再融資新政的落地,是中國證券市場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并利于減輕股市財富再度分配不合理的現象。但,僅有再融資新政的約束,還是遠遠不夠的,對于融資過猛的中國股市而言,仍需進一步規范整頓市場中的任性減持行為,并逐漸把股市投資功能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之上,讓中國股民也能夠從股市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投資回報預期,讓他們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上一篇: 惠州仁信PS價格穩
下一篇: 中石化華南HDPE定價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