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在中國報道國際橡塑展期間,常常感到有些困惑。但這并不是時差原因。
讓我不解的是展會上大家圍繞中國"新常態"展開的各種討論。
2015年中國國際橡塑展是該展會的第29屆。首屆展會在1983年在北京舉行,北京是中國的政治和外交中心,但并不是商業經濟中心,當時在北京舉辦的主旨是把西方技術引入中國新生的塑料業。
現在,每年一度的該展會輪流在上海和廣州舉行,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兩大塑料展之一。另一個是德國K展,每三年舉行一次。
本屆展會吸引了3282家企業參展,略高于K 2013的3215家展商。展會面積24萬平方米,略小于K 2013的27萬平方米。觀眾數很難比較,因為每個貿易展對觀眾數的統計方式都有差別,但中國國際橡塑展的總觀眾數不容小覷:短短四天里有128264名觀眾到場,其中海外觀眾35090人(約占27%)。
盡管西方設備和技術仍在中國國際橡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國產機械、模具和材料也越來越引人注目。
其中的好消息是什么?一切都是相對的。
這讓我對"新常態"產生了困惑。
對于中國GDP增長速度的放慢,各界看法不一。但我注意到,在中國國際橡塑展上,沒有人將此視為壞事。
首先是現實主義者。這些人告訴我們,7.4或7.5%的經濟年增速仍非常了不起,如果世界其他國家有這樣的GDP增速,他們會驚訝不已。而且,他們預計中國塑料業增塑將超過GDP增速,可能達到1.5倍。
其次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認為,中國不可能永遠保持雙位數增長,特別是高度工業化的沿海地區的薪資水平在不斷上漲。高工資和高能源成本已經在阻礙經濟增長,促使低薪資生產遷至越南等地,也讓歐美制造業重獲競爭力。所以,實用主義者們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也有樂觀主義者。這類人占了大多數。他們認為,經濟減速實際上對他們的企業是利好消息。他們說,中國不一味追求增長,會把重點放到提高產品質量和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上。這會對我們在中國國際橡塑展上采訪的大部分企業都帶來裨益,尤其是較高端的機械、材料、模具和輔助設備供應商。
這就是本屆展會上的中心議題,一切都關乎中國塑料業開始注重提高質量、技術、自動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否在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從很多方面來講,中國已經是成熟的市場。目前,來自歐美、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頂尖供應商都希望積極跟進中國對更高端技術和材料的投資。
中國本土供應商也是如此,他們正在加快速度, 因為他們看到同樣的趨勢和機遇。
毫無疑問,中國塑料市場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市場,而且還大有增長前景。我想,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可以成功設計經濟軟著陸,那一定會是中國。
上一篇: 中國國際橡塑展觀眾數六年來首現下滑
下一篇: 索爾維工程塑料加大在華分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