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
元宵節那天,我們有許多的傳統習俗,比如賞月、猜燈謎、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不少地方還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
中國人常說,“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宋代的時候,民間就流傳著一種元宵節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的時候叫“浮元子”后來才叫做“元宵”。
元宵與湯圓在外形上差別不大,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元宵就是湯圓。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由來已久的習俗。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鬧花燈
鬧花燈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各類花燈不一而足。
耍龍燈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代表的是一種氣勢,一年紅火,精神倍加!
踩高蹺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猜燈謎
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每逢元宵節,很多地方都會打出燈謎,希望今年平平安安喜氣洋洋。
元宵節寄托著人們追求美滿的愿望,滿含著對新一年美好的祝愿。
這些習俗,你都熟悉嗎?
還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
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不少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節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也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恒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后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游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
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到后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今年元宵節為啥較去年“晚”19天?
一些公眾發現,元宵節很調皮,去年對應的陽歷日期是2月11日,今年為3月2日,而明年則是2月19日,這意味著今年的元宵節比去年晚到19天,而明年的元宵節又比今年早到11天。同樣是元宵節,為何陽歷日期時早時遲呢?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最主要是由農歷閏月所致。
中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農歷兩種歷法。為使農歷年與陽歷年能基本對應,中國采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即閏年增加一個月。
這樣,如果上一個農歷年沒有閏月,那么下一年的元宵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農歷有閏月,下一年的元宵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
天文年歷顯示,元宵節最早發生在2月4日,恰逢“春打六九頭”;最遲出現在3月6日,時值“九九艷陽天”。就本世紀而言,最早的元宵節為2月4日,最晚的元宵節則是3月5日。
元宵和湯圓,你分得清么?
元宵和湯圓并不是同一個物種
湯圓是像包水餃那樣包出來的
而元宵是餡料和糯米粉滾出來的
北方“滾”元宵
南方“包”湯圓
準備了一些有意思的燈謎讓大家猜猜看看。
1、紅娘子,上高樓。心里疼、眼淚流。(打一日常用品)
2、中間火山,四邊大海。海里寶貝多,快快撈上來。(打一中國特色美食)
3、站著百分高,躺著十寸長。裁衣做數學,它會幫你忙。(打一文具)
4、身穿紅衣,常年放哨,遇緊急事,往火里闖。(打一日常用品)
5、一物三口,有腿無手,誰沒要它,難見親友。(打一生活用品)
6、左手五個,右手五個,拿去十個,還剩十個。(打一生活用品)
7、一群黃雞娘,生蛋進船艙,烤后一聲響,個個過大娘。(打一食品)
8、駝背老公公,胡子亂蓬蓬,生前沒有血,熟后滿身紅。(打一動物)
9、遠看兩個零,近看兩個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生活用品)
10、有軟有硬、有長有寬,白天空閑,晚上上班。(打一日常物品)
上一篇: 中石化華東PP粒料最新定價
下一篇: 3月2日硬膠市場早間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