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對于美元多頭而言無疑是“美妙的”一周,繼美聯儲三巨頭暗示12月加息之后,非農數據意外表現強勁。本周金融市場將依然看點多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周美聯儲三巨頭又將在同一天發表公開講話,投資者將從中獲取他們在最新非農數據后新的政策思路。此外,有“恐怖數據”之稱的美國零售銷售數據預計也將掀起市場巨瀾。當然,投資者在關注美國官員和數據的同時,也應關注本周歐洲和中國方面將公布的一系列重磅數據。
美國勞工部上周五(11月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7.1萬人,增幅創年內最高水平,預期增加18.0萬人;美國10月份失業率為5%,創2008年4月來最低,預期為5.1%。數據公布之后,美元指數短線狂飆,一度觸及4月中來最高的99.35;今年以來,美元上漲已近10%。現貨黃金則跌破1100關口,創近三個月低位。
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FedWatch,利率期貨行情顯示美聯儲(FED)下月加息幾率大幅上升至72%,之前僅為56%。
“債券大王”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表示,10月份非農就業數據大幅攀升,美聯儲12月份加息的概率現在是“100%”。
Chapdelaine Foreign Exchange董事總經理Douglas Borthwick說:“在一般情況下,非農就業公布之初美元會作出反應,且之后會有所回落。但周五美元沒有回落。我認為,這說明市場并沒有預料到就業崗位增幅會遠高于預估,且市場如今預料美元漲勢將持續。”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上周五公布的數據,最近一周匯市投機客增持美元多倉,凈多倉規模升至逾兩個月最高點。11月3日當周,美元凈多倉跳升至280.7億美元,此前一周美元凈多倉為216億美元。這是8月中旬以來最大規模的凈多倉,投資者連續第二周增持。
三巨頭同一天再發聲
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William Dudley)和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Stanley Fischer)本周四將再度發表公開言論,內容應都會涉及貨幣政策,投資者將予以高度關注。
北京時間周四22:30,美聯儲主席耶倫在美聯儲政策會議上致歡迎詞;北京時間周五01:15,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在紐約經濟俱樂部就“論經濟前景及其對貨幣政策之意義”發表演說;北京時間周五07:00,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在華盛頓就金融穩定與貨幣政策發表講話。
美聯儲最有份量的三位大佬上周在同一天做出12月會加息的強烈暗示,令美元多頭倍受鼓舞。
美聯儲主席耶倫和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均表示聯儲最早可能在下月加息,而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則表示,他相信通脹率并未遠低于聯儲目標。
耶倫上周三在華盛頓向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作證時表示,如果數據繼續指向增長以及物價更加堅挺,那么12月加息就有“現實的可能性”。杜德利當日表示,他“完全同意”主席耶倫說法,即12月存在加息“可能性”,但“讓我們看看經濟數據如何”。
費希爾當地時間上周三晚間在華盛頓發表講話時沒有談及加息時機,但表示物價壓力將朝著美聯儲的目標移動。
耶倫、杜德利和費希爾被視為FOMC最具影響力的三位成員,來自他們三人的講話鞏固了這樣一種觀點:假如經濟持續增長,那么下月就會成為是否加息的“十字路口”。
路透調查顯示,受訪的17位一級交易商中有15位現預計美聯儲將12月升息,9月中調查時為12位。9月中的調查是在美聯儲9月會議后進行的,在那次會議上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
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上周六表示,既然美國現在正在接近充分就業,且通脹率有可能升向目標水平,那“下一步”應該就是開始逐步加息。這番言論顯示威廉姆斯目前傾向于支持12月加息。他是美聯儲屬于中間派決策官員。
除了三巨頭,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圣路易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里奇蒙德聯儲主席萊克(Jeffrey Lacker)、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美聯儲理事梅斯特(Loretta Meister)等高官本周也將發表講話。
英國萊斯銀行(Lloyds Bank)分析師上周五撰文稱,市場在美國10月非農數據公布后需要緊盯本周美聯儲多位官員的重要講話。
報告顯示:“下周將有多位美聯儲官員發表講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以及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這兩位之前都曾反對近期加息。”
路透評論稱,本周下半段將有很多美聯儲官員發表講話,預計將會給予下月加息前景帶來更多信心,尤其在已經有許多官員講話將預期引向那個方向的情況下。
恐怖數據
北京時間周四21:30,美國商務部將公布10月零售銷售數據,預計數據將較上月出現反彈。
幾周前市場人士還幾乎不認為美聯儲下個月將加息,而在上周強勁的非農數據之后,市場人士如今變得認為加息的可能性很大,若本周經濟數據繼續“給力”,則加息預期有望進一步攀升。
接受外媒調查的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顯示,美國10月零售銷售月率料上升0.2%;核心零售銷售月率料增長0.3%。
美國商務部10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素有“恐怖數據”之稱的美國9月零售銷售增幅不及預期,前值也遭下修。美元指數隨即重挫降至七周低位。
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率增長0.1%,市場預期增長0.2%,前值下修為持平。同時,美國9月核心零售銷售月率下滑0.3%,預期下跌0.1%,前值亦為下跌0.1%。
由于美聯儲強調利率決定將取決于經濟數據,而消費支出占美國經濟產出的70%左右,美國零售銷售數據在過去一年中經常在金融市場掀起“驚濤巨浪”,因此被稱為“恐怖數據”。
除了零售銷售,美國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將受到關注。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樣,PPI通常作為觀察通脹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指標為消費者通脹的領先指標,當生產者對產品和服務收費較高時,較高的成本通脹會傳導給消費者。
多年來,美國通脹率一直低于美聯儲的2%目標位,促使少數美聯儲官員仍然主張暫不加息,直到有更好的證據表明物價的確已經站穩腳跟。
接受媒體調查的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顯示,美國10月PPI年率料下降0.8%,降幅小于上月的1.1%;10月PPI月率料增長0.1%,扭轉上月下滑0.5%的頹勢。
英國萊斯銀行分析師認為,10月零售銷售數據和11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息指數預計均將進一步支持美國經濟的良好復蘇勢頭。
歐元區GDP
歐元區周五將公布的經濟增長數據預計不錯,但不會特別好。
路透調查訪問的分析師預計,歐元區第三季度GDP初值季率料0.4%,增幅持平于前季。第三季度GDP初值年率增幅料自1.5%提升至1.7%。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第三季經濟增速可能從第二季的0.4%放緩至0.3%。
目前存在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歐洲央行(ECB)到底該不該在它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此重手筆地提示未來將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尤其是目前歐元因為美聯儲加息預期而大幅下挫。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Mario Draghi)在該行上次會議上明確表示,央行不僅在認真考慮擴大債券購買計劃,也在考慮再次調降已經為負值的存款利率。
本周歐洲央行官員將發表許多評論,投資者將重點關注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他很有可能反對歐洲央行推出更多刺激舉措。
歐元/美元上周累計下滑250余點,或2.30%。美元受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提振一路走高,尤其當非農數據的靚麗表現大幅提高了12月加息幾率后,歐元下行壓力再度加大。
FXStreet首席分析師Valeria Bednarik稱:“歐元/美元的疲軟走勢似乎已為年底行情定下基調,至少在12月美聯儲會議前,歐元都將保持低迷。如果美聯儲如期加息,歐元將進一步下滑。”
技術面看,歐元/美元近期將保持下行趨勢。Bednarik指出,歐元回升空間將受阻于1.0840附近,因該價位將引起一輪拋售。她總結道:“即使歐元/美元短期突破該價位,下一步阻力將位于1.0960,因另一波賣盤會在此處等待。整體來說,看空態度將主導未來走勢。”
中國數據
本周中國方面也將公布一系列重磅經濟數據,投資者將據此獲取未來央行政策線索。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將公布10月份通脹數據,市場共識預期是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漲幅將從9月份的1.6%下滑至1.5%。
分析師指出,因蔬菜價格走低,食品價格追蹤指標---為CPI指數中權重和波動最大的部分提供先行指標---也顯示通脹率將小幅下行;這將為必要時出臺進一步貨幣寬松政策留下空間。中國央行(PBOC)在一年內已經降息六次。
國家統計局周三將公布10月工業增加值等關鍵數據,市場共識預期是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由9月份的5.7%略微提升至5.8%;統計局周三還將公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銷售和開發數據。
法國農業信貸(Credit Agricole)在上周五的報告中指出,澳大利亞國內和國外將公布的經濟數據可能主導本周澳元的走勢。
就業方面而言,市場預期澳大利亞10月就業增加1.65萬,前值減少0.51萬。全職就業的下降拖累了上個月的凈就業,但法國農業信貸認為這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法國農貸指出,今年截至9月,盡管采礦業低迷,澳大利亞凈創造了23萬就業崗位。這個增幅遠高于過去35年的均值,意味著澳大利亞的就業市場正在修復。然而,好于預期的數據不大可能對利率預期產生有意義的影響,除非外部需求預期開始出現大幅的上揚。從這個角度看,本周的中國經濟數據是關鍵。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全球金融分析師Peter Dixon說道:“盡管中國經濟放緩將會弱化部分主要工業國家增長數據的影響,但只要中國經濟沒有出現明顯崩塌,那整個增長圖景依然保持完好,也就是說,會保持溫和增長。”
上一篇: 塑米期貨:塑料技術性反彈,補倉正當時
下一篇: 為何暫停IPO是利好,如今恢復也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