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行業作為最傳統的支柱產業之一,為我國每年的GDP和外匯收入貢獻很多。塑料圈內以塑料來發家致富的富豪們當然也不在少數。
從2015年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中,塑料圈的富豪我們就可以窺見一斑(不包含塑料機械設備廠商)。
縱觀這些榮登富豪榜的塑料行業企業家,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經營方式:
1.橫向縱向多元化擴張
2.專注于一個行業的品牌經營
這些富豪們大都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每一個歷程,歷經磨練。
這些人,在一個尚未完全開化時代,所把握的機遇和獲得的成功,值得我們尊敬!下面,我們來說說他們“背后的故事”:
周奕豐是2015年胡潤中國排行榜的一匹黑馬,在2014年,他僅排在第547名,身家也只有41億元,但到了今年,排名不僅前進至188名,身家也增至140億元。
1969年,周奕豐出生于潮陽,其時“文革”剛開始兩年。父親是做化工的,在那個年代,也僅能養家糊口。但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周奕豐對這個行業有了最初的興趣。
1991年,周奕豐成立了廣州市成禧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十年精耕細作,加上不凡的商業洞察力,周奕豐領導下的這家企業也算風生水起。然而,化工行業受經濟運行周期的影響非常明顯,市場對很多化工衍生品的需求會驟減。
2001年,美國經濟增長幅度逐季下降,突如其來的“9?11”事件更是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經濟低迷導致生活消費普遍受到抑制,市場對塑料原料的需求量大幅減少。
幸運的是,這次跌宕并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從2002年2月開始,美國經濟又有復蘇的跡象。隨之,國內外塑料原料需求走強、價格回升。由于儲備和產能不足,國內市場一時有市無價。周奕豐終于度過了難關,他領導的企業經歷產業洗牌,轉型升級,更名為廣東鴻達興業集團,并于2012年發展為全國性的鴻達興業集團。
除了令外人驚嘆的運氣,周奕豐對美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走勢做過系統分析,很大程度上,這些分析才是他做出判斷的依據。對一個行業越專注,行業直覺就越敏銳。談及營商之道,周奕豐表示,持之以恒非常重要,道理也許簡單,但能真正做到卻不容易,尤其遇到困頓或面臨誘惑。不少轉戰房地產市場或投資金融產品,但在鴻達,化工產業一直是核心。
2004年,周奕豐再次遇到了人生中里程碑式的大事件:收購內蒙古烏海市化工廠。2004年1l月,鴻達興業將該廠收購重組,之后更名為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鴻達興業入駐后,迅速在管理架構、產品線、設備、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升級改造。擴建的“30萬噸/年PVC、30萬噸/年燒堿”項目于2009年底順利投產。如今,原本瀕死的老企業重新煥發了青春:產品線更豐富、產能更大,資產規模是原來的100倍……
兩人從1996年開始創業,經過14年的擴張發展,終于在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
1996年,黃聯禧、左笑萍夫婦開始從事塑料管道生產業務,而當時的業務也僅限于廣東順德的首間生產基地。同年,黃左夫婦全資擁有的公司順德聯塑事業正式成立,并開始銷售塑料管道產品。夫婦二人通過實地考察、個別磋商及與分銷商、供應商、客戶建立聯系等方式逐步為業務建立銷售網絡、供應商及客戶網。
在公司發展的前5年內,業務還主要集中在廣東省。2001年之后,便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擴張。2001年至2009年間,業務已經涉及8個省份,新增10間塑料管道及管件生產基地。2004年開始,公司的塑料管道及管件開始銷往境外客戶,如非洲、南北美洲及東南亞若干國家。雖然海外銷售收入的占比并不算高,但這對于一家民營企業來說,走出國門已頗具里程碑意義。
2009年11月5日,黃聯禧出任中國聯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要負責集團的整體戰略策劃及業務管理。左笑萍也于2010年2月27日獲委任為中國聯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要負責集團的采購監控及物流管理。
2010年6月23日,國內最大塑料管及管件生產商中國聯塑(02128.HK)登陸香港聯交所,開盤2.57港元,較招股價2.6港元跌1.15%,收報2.6港元。但這并不妨礙資本市場再次創造財富神話,當年,其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黃聯禧身家躍至約58億元。
在隨后的4年里,中國聯塑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股價曾最高沖至7.68港元,黃聯禧身價隨之暴漲。
1944年出生的夏鼎湖現為安徽省寧國中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1980年開始任寧國密封件廠廠長之前,還先后做過教師、技術員。
在其帶領之下的中鼎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30億元,員工1萬余人,涉及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液壓氣動密封件、機械電子、精密模具、汽車工具、低速汽車等產品領域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2006年,中鼎股份(集團)公司在收購上市公司安徽飛彩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權的基礎上,經資產置換,重組設立了一家核心上市企業: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集團旗下現有(境內)各類全資、控股或參股企業20余家,并在海外共設有4家境外企業,初步形成了跨國經營模型。
金發科技傾注了袁志敏大量的心血,這位1961年出生的“中國第一位阻燃材料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和同學一起,借了2萬元創業,并成功將金發科技上市,還收購了四川綿陽長鑫新材料發展有限公司。
1993年,袁志敏剛開始創業時,以改性塑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并不像今天這樣如此被推崇。
袁志敏的勤奮踏實是不爭的事實,他賦予公司理想,艱辛地實現,但并不張揚。2014年金發科技的銷售額超過200億元,成為全國第一的改性塑料公司。袁志敏說,“做改性塑料這個行業,后面20家加起來都沒有我一家多。”
2007年以前,我國國內汽車生產企業所用的塑料原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金發科技自主研發的300余種汽車工程塑料,已經供應一汽大眾、廣州本田等國內外近20家知名汽車制造企業,打破了進口產品一統天下的格局,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塑料廠商。
2008年是公司成立15年來經營業績首次下滑的一年,袁志敏一度深感困惑,常常反思。“作為一個老板,你想做什么,我覺得自己要把方向想清楚了,不能什么都想做,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錯了。”袁志敏告訴說。
2009年,剝掉房地產之后,袁志敏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新材料主業上。
袁志敏說,做新材料不像其他的很多產業,一下子能發大財,尤其是民營企業,沒有太大的財力和物力,也沒有很多人力,在制定自己未來發展戰略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這是在做什么,做到術業有專攻,做好了一件,再做第二件、第三件,慢慢成長。
1982年,一直關注祖國南部日新月異變化的張建均再也坐不住,他向單位請假去了深圳。在返鄉路上,張建均定下了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目標。他東拼西湊了1萬元錢,租了兩間舊平房,買來5臺舊注塑機,辦起了加工日用塑料制品的小作坊,開始艱苦地創業。
自1993年起,他的事業之帆開始了大航行,與港商合資建立了黃巖永高塑膠制品有限公司,并且生產出了如今聲名遠揚的“公元”牌管道產品。公司成功地實現了產業轉型和升級。
多年的辦廠實踐使張建均越來越感到要走“品牌”之路,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必不可少。于是,他的公司先后投入5億多元資金用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
經過20多年在塑料圈的奮斗,張建均及集團都已經獲得很大的成長。于是他覺得,飲水一定要思“源”,要回報生他養他的“土地”。張建均還熱心參與各種社會公益事業。近幾年來,他在扶貧救災、資助貧困學生求學、捐助社會慈善機構以及其他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等活動中。樂善好施的張建均先后獲得“臺州市第二屆十大杰出青年”、“臺州市首屆勞動模范”、“浙江省建材行業優秀企業家”、“全國化學建材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