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國企并購重組的消息引發了所謂“第二輪下崗潮”的爭議。盡管無法預測國企重組是否將導致大規模裁員,但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除市場競爭、政策等因素之外,眾多資源行業的企業因產能過剩導致巨額虧損,以致靠舉債度日的現狀早已持續多年,而它們當中多數都是國有企業。
鋼企日子更難過···
曾經因“趕英超美”而全民大煉鋼的中國,如今生產了全球近半數的鋼鐵,產量是歐盟和美國加起來的三倍,但在鋼鐵產量一再刷新記錄的背后,是嚴重的產能過剩事實。2014年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只有70%,鋼材價格一跌再跌,今年9月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額高達450億,近半數都處于虧損狀態。這些巨虧企業常年靠借債支撐,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大中型鋼企負債總額達3.2萬億,部分企業負債率高達80%。
傳統行業一個都跑不了···
在中國,同樣陷入產能過剩的行業已經從煤炭、有色金屬、石油、水泥等傳統行業,向風電、光伏、造紙、機械等諸多行業蔓延開來,隨處可見。201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估計中國整體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0%。
繼續擴大產能!
一方面是官方都開始不斷強調的嚴重過剩問題,另一方面卻是仍在激增的原材料進口量,中國煤炭進口量從2003年的1100萬噸增至2014年的2.9億噸,鐵礦石進口量從1.48億噸增至9.33億噸,今年預計將超過10億噸。
正常市場經濟下,企業面臨產能過剩都會做出反應調整,但中國那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卻似乎無動于衷,反而繼續擴大產能。
有論者指出,過剩產業無法停產的背后是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對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嚴重依賴,這些企業常年虧損卻仍能大而不倒的原因除借債支撐外,還有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如2012年重慶鋼鐵在嚴重虧損的情況下,卻最終靠年底20億巨額補貼扭虧為盈。
這一情況反應在虧損企業數上同樣明顯,比如2014年到11月份還有20%的大中型鋼企處于虧損狀態,但到12月還虧損的企業就只手可數。
下一篇: 聚碳酸酯的妙用, “防彈”玻璃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