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美國人》報道了華東師大發表的一項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國食鹽樣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鹽,每公斤中超過550塊——按照通常的食鹽食用量,一個人一年吃下的“塑料顆?!笨赡艹^1000塊。其他的鹽中沒有那么多,但也都被“污染”。
一時間公眾嘩然?!八芰项w?!钡降资鞘裁礀|西?它為什么會進入中國食鹽?吃了會有什么危害呢?
“塑料顆?!笔侵缸匀唤缰械奈⑿∷芰项w粒,一般定義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幾微米甚至更小。這些顆粒都是來源于人類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丟棄到自然界的塑料。這些塑料會慢慢降解,從大塊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塊,最后成為“微塑料”。
但這不是塑料顆粒的唯一來源。人類合成塑料的單體,本身就是“微塑料”,因為種種原因也可能進入到環境中。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妝品、護膚品和洗浴用品,也會加入一些微塑料顆粒改善質感。這些微塑料,最終也是進入自然界。另外,化纖紡織品在洗滌中,也會洗出一些微塑料顆粒進入廢水中。
這些微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緩慢,隨著地球的水循環,最終都聚集到大海中。從目前來看,聚集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它們完全分解的速度,于是海里的微塑料越來越多。
這些塑料顆粒到了海里,自然會擾亂海里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塑料顆粒,能被浮游生物吞下,然后進入食物鏈,一級一級地進入魚蝦體內。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并沒有一雙慧眼。對于那些飄飄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當作美味吃下——想想釣魚的時候,可以用塑料假餌,也就不能怪海里的魚蝦們饑不擇食了。2015年的《環境與健康展望》雜志上展示了一條雙帶鰺,在其體內找到了17顆微塑料。
這些塑料顆粒對健康有什么樣的影響呢?科學家們給的答案是:太復雜,不清楚。因為人類生產的塑料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成為微塑料之后,它們一方面可能釋放出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這些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它們所附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就會沿著食物鏈傳遞。這些物質除了“有毒有害”,還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積”的特性,被稱為PBT物質(PBT是持久、生物累積和有毒的縮寫)。
以前對塑料顆粒的關注主要在于它們對PBT物質的傳遞,從而可能對海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產生影響。而食鹽中發現微塑料則為我們敲響了另一個警鐘:微塑料顆??赡苤苯与S著食物被我們吃進體內!這不是“黑心廠家”的問題,也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局面。華東師大的研究發現“中國的食鹽中都含有微塑料顆?!?,僅僅是因為研究者在中國,所采集的樣品全都是中國的而已。
這些微塑料顆粒被吃到體內會怎樣?科學家們給的答案還是——不知道。但是不難想象,毫米、微米到納米級的微塑料,進入體內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差別??茖W家們拿微塑料折騰過貽貝,發現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腸道之后,會在淋巴系統中檢測到。把貽貝從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轉移到清潔的水中之后,循環系統中的微塑料含量還會持續上升,12天之后才開始下降——它們在循環系統中停留時間可以長達48天。
實驗中還證實,微塑料的顆粒越小,就越容易進入循環系統。人的身體當然比貽貝高級多了,能夠進入貽貝的循環系統,并不意味著能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顆粒呢?就像PM2.5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遠遠要大于那些大顆粒一樣,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顆粒,經過消化道是否可能進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目前沒有相應的研究,但是理論上的存在和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使它成為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讓我們可以稍微安心一點的是,貽貝對環境污染非常敏感,經常用來作為環境污染的“指示”。在前面的實驗中,雖然相當數量的微塑料進入了它們的循環系統,但它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樣。而人體對“異物”的防御體系要比貽貝堅固得多,再考慮到人們對食鹽的食用量較小,每天從食鹽中吃進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過幾塊,產生明顯危害的可能性倒也不大,因此我們也不必杯弓蛇影憂心忡忡。
“微塑料顆?!钡母拍钤?004年才被英國的理查德·湯姆森教授提出。它們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樣的方式循環、以什么樣的途徑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有什么樣的影響……用湯姆森教授的話說,“問題多于答案”。2014年,美國環保署在邀請相關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開會研討,最后依然是提出了許多問題,但無法給出答案——研究,更多的研究,更深入地研究,等待著科學家和政府的投入。
對于公眾而言,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海鹽“富含”微塑料,來自于湖泊、井礦的鹽也未能幸免。這似乎告訴我們:人類制造的塑料污染,已經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制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后塑料又可能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塑料顆粒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
上一篇: 專治不開心:剛出來的網絡新詞,笑噴了!
下一篇: 3000萬元“知名”管材全是廢塑料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