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大規模開啟,全球經濟在2021年會出現強勁反彈嗎?
昨日,世界銀行(下稱“世行”)代理副行長兼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Ayhan Kose)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全球經濟展望》解讀會議中表示,2021年全球經濟雖然將出現增長,但復蘇會是緩慢的。特別是,新興市場、發展中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經濟仍面臨下行風險。
與此同時,由于各國政府在對抗疫情沖擊時推出了巨額財政措施,世界經濟正處于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債務負擔中。而低經濟增速將損害債務償還能力,在債務激增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政策系統將遭遇新風險。
疫情的消極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象得更為持久。高斯認為,21世紀20年代經濟增長前景的惡化程度,會比此前預計的更加嚴重。為此,政府應把解決衛生危機作為當務之急,同時推動強勁、可持續、公平的經濟復蘇。
那么,在債務負擔高企的情況下,利率的增加是否會帶來災難性后果?世行集團前景預測局高級經濟學家瓦沙克馬澤(Ekaterine T. Vashakmadz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預測基線情況是以低利率來假設的,但在現在的情況下,利率有可能急劇上升。很顯然,高杠桿率會增加風險。同時,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刺激措施驅動的,急于退出刺激措施是沒有必要的。”
全球經濟或進入令人失望的幾年
世行預計,繼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3%后,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將增加4%,但仍比疫情前的水平低5%以上。受疫情對潛在增長的持久拖累效應,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再度放緩至3.8%。
據估計,2020年疫情將使四分之一以上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至少10年的人均收入增長消失殆盡。2021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總增長將穩固在4.6%的平均水平,但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國的增長。除中國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由于疫情持續影響消費和投資,預計增長水平將降至3.5%。2022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總產出仍將比疫情前的預測值低6%。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歐洲及日本2021年的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5%、3.6%及2.5%。
與此同時,下行風險仍十分嚴峻,包括疫情可能進一步加劇擴散、疫苗采購和分發延遲以及高債務水平和增長疲軟引發的財政壓力等。“我不僅說的是政府債務,企業的債務水平也非常高。政府的紓困措施或早或晚將會退出市場,屆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大批企業破產。”高斯說。
此外,由于急劇的產出崩潰加上前所未有的政策刺激,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將迅速達到新高。世行預計,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將首次達到GDP的99%,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在新興市場,預計2020年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將增加9個百分點,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最大增幅。“低收入國家的問題尤其嚴重,一年間債務與財政收入的比率就翻了一番。”高斯說。
目前,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平息了金融市場,降低了借貸成本,支持了信貸擴張。然而,這種較低的全球利率可能掩蓋了償付能力問題,下一次金融壓力或資本外流可能會將脆弱性暴露無遺。
高斯稱,過去在經濟衰退之后,通常會出現幾年令人失望的增長結果和長期增長預期的下調。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長期增長預測一再下調,2019年的增長比2008年的預測值低0.9個百分點。在一些國家經濟衰退五年后,長期增長預期通常比沒有衰退的國家低1.5個百分點。這些經驗表明,在這場疫情危機導致經濟衰退之后,未來幾年的增長可能會保持令人失望的結果。
為消除潛在的風險,高斯認為,政府應優先考慮拯救受疫情威脅的生命,支持醫療系統,通過全球協作加速疫苗配置;保護貧窮和弱勢人口,加強社會安全網絡,協調為最貧窮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提供債務減免;穩定經濟基礎,扶助有生存能力的企業,完善破產框架,快速解決破產問題,拉動總需求,保持金融穩定;強化政策和體制,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強氣候變化應對能力的項目,完善教育以彌補疫情損失,開展全球政策協調以應對氣候變化、貿易和金融等全球挑戰。
疫情對貿易的傷害比金融危機小
世行集團前景預測局高級經濟學家柯比(Patrick Kirby)在會議上表示,在全球貿易方面,我們看到了貿易量的下降。相比2009年的經濟危機,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害要嚴重很多,但貿易額的下降幅度卻相對較小。
世行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將萎縮9.5%。與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相比,貨物貿易下降得更快,受影響的經濟體所占比例明顯增大,但恢復得也更迅速。2021~2022年,全球貿易將以平均5.1%的速率增長。
柯比分析稱:“背后的原因是,這次的經濟危機是集中在服務貿易領域的衰退。人們害怕受到感染,所以他們遠離服務業。而他們對商品的遠離程度卻沒有這么大,因為你不需要(像服務業那樣)面對面地接觸才能消費。”
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十年中,全球活動的貿易強度上升幾乎完全是由服務貿易驅動的。但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不太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因為在各國放寬國際旅行限制之前,服務業將難以反彈。
世行認為,全球商品貿易的復蘇得益于全球價值鏈對供應中斷的適應能力。柯比稱:“經濟衰退初期,有人擔心全球價值鏈的存在會造成貿易疲軟。大家想到2011年日本的地震,認為全球價值鏈(GVCs)會把一個經濟體受到的損害傳播到其他經濟體身上。事實上,GVCs已經具有相當大的韌性,它甚至可能會增強貿易的韌性,因為這會帶來更大的規模,和更多的融資渠道。”
“GVCs的強韌足以滿足貿易低需求時的情況。隨著需求的增加,我們可能會開始看到一些供應上的限制。實際上,我們預計,復蘇和貿易將相當疲軟。但我們也期望,隨著經濟的復蘇,病毒被慢慢地擊敗,我們將看到需求從商品轉向服務,這也會帶動貿易的復蘇。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驚人的貿易增長,但是,我們預計未來的發展將會放緩。”柯比說。
世行認為,2020年一些經濟體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已從2019年的高點下降,但仍高于歷史標準,部分原因是主要經濟體之間可能再次出現貿易緊張局勢。
上一篇: SABIC利用納米技術推出突破性材料
下一篇: 道達爾宣布將于2月初重啟PP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