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弱,截至目前已經接近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元指數為何持續走弱?Knowledge Leaders Capital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認為,這沒什么可奇怪的,無論是美國貨幣放水還是預算赤字都表明了這一點。
文章作者Bryce Coward指出,首先,相對于其他國家,美國的貨幣供應繼續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同時QE也可能全速持續到2021年底。
不僅如此,美國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預計將在2022年甚至更久之后爆炸性增長,而這一指標與美元指數水平密切相關。不斷膨脹的預算赤字表明,未來幾年美元指數處于70或80的水平并非不可能,這相當于從目前的水平繼續下跌11%至22%。
那么短期來看,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文章的觀點是,如果美元指數跌破90關口,并且在2021年下半年持續向80這一關口趨近,那么將對美股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具體來看,過去15年的時間,美股最持久的趨勢之一就是科技股的強勁表現,即科技股表現優于基礎材料股。不過考慮到美元指數和這兩個板塊相對表現之間的關聯性,未來板塊輪動可能從科技轉向材料。
如圖所示,紅線代表了材料股和科技股的相對表現。自2005年以來,紅線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意味著科技股表現強于材料股。直到最近,這一趨勢才有所改變。
藍線代表著美元指數,不過刻度倒轉。同樣的時間段,美元指數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漲……直到最近。
美元指數和科技/材料相對表現之間的緊密關聯表明,隨著美元指數進一步疲軟,美股板塊輪動將從科技股輪動到材料股。
對于被動投資者而言,這很棘手,也很有風險,因為科技股占到了標普500指數的比重超過40%。
不過文章也提到,這種板塊輪動背后的背后也有估值因素。相對于科技股,材料股的估值遠低于平均水平。
如圖所示,兩張圖分別顯示了材料股相對科技股的市盈率和市凈率,綠線顯示了2006年以來的平均相對估值。
估值必須始終放在盈利增長的背景下。科技股應該是市場的高速增長引擎,所以理論上科技股應該獲得比低增長公司更高的估值。
然而,材料股和科技股的相對增長正在正常化。這不是意味著材料公司將幣科技公司增長更快,而是指這兩類公司的增長速度差距正在縮小。”
所以總結一下這篇博文的觀點:美元近來走弱,是受貨幣供給和預算赤字等基本面因素的影響;未來如果美元進一步走軟并跌破關鍵關口,那么將對美股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一個就是板塊輪動,從科技股輪動至材料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