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和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正成為中央和地方環境資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8月17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8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日發改委印發《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從能耗強度降低情況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個省(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10個省份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全國節能形勢十分嚴峻。
從“十一五”開始,中國建立了能耗雙控制度,“十二五”加入了總量目標,“雙控”指的是能源消耗強度(單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上限)的組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的預期目標之一是,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將致力于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3.5%,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這必然要求各地都加強對“兩高”項目的監管,使能耗強度逐步下降,最終確保全國目標的達成。
所謂“兩高”項目,指的是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鑄造、水泥、電解鋁等。孟瑋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要求,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9省(區),對所轄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暫停國家規劃布局的重大項目以外的“兩高”項目節能審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完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標特別是能耗強度降低目標任務。
地方仍有擴張“兩高”項目的沖動
上半年能耗強度上升的省份中,包括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記者表示,在去年較低基數的基礎上,今年經濟復蘇的形勢比較好,能源電力需求普遍增長,這可能帶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能耗強度的上升。
其中,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達3384.8億千瓦時,比2019及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14.6%及20.3%,兩年平均增長7.1%。其中工業用電量達2388.5億千瓦時,工業用電增速已經超過2018和2019年同期水平,顯示出江蘇實體經濟正持續向好。
另一方面,江蘇也面臨著產業結構方面的壓力。據此前的報道,從江蘇的產業結構上看,尤其是“十四五”期間擬投的部分重點項目,會帶來煤炭消費需求的較大剛性增量,如連云港徐圩石化基地、南通中天精品鋼、徐州鋼鐵焦化等項目的整合布局,這3大重點項目預計將新增煤炭消費量近3000萬噸。
而對于經濟總量排名相對不太靠前的省份而言,上馬“兩高”項目的現象更為普遍。有低碳觀察人士向記者指出,疫情后各地要恢復經濟,有的缺少高新科技的增長點,所以仍然按照傳統的發展路子,擴張“兩高”產業產能的沖動還比較大。
以上述9省份之一的廣西為例,今年中央第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反饋督察情況指出,在未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六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比、煤炭消費量占比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廣西“十四五”上馬“兩高”項目沖動依然強烈。水泥熟料等高耗能行業產能持續擴張,12個在建項目產能達1734萬噸,是“十三五”增量的2.9倍。
“十三五”期間,防城港市萬元GDP能耗強度上升42.5%,其粗鋼產能在“十四五”期間仍將大幅增加。百色市“十三五”期間萬元GDP能耗強度上升16.74%、碳排放強度上升21.4%,與下降19%、22%的任務目標背道而馳,但其仍在超規劃目標的情況下,新增大量氧化鋁產能。抽查發現,防城港、百色等市46個“兩高”項目未通過節能審查已開工建設。
云南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不久前,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云南省反饋督察情況,其中指出,“兩高”行業產能控制不力,因能耗雙控任務完成不力被國家有關部委預警提醒。曲靖市、楚雄州工信部門違規為云騰建材公司和一鑫玻璃制品公司進行備案,兩家企業先后于2016年12月和2018年8月建成投產,督察進駐時仍在違規生產。
一些地方和部門產能置換把關不嚴,焦炭等行業產能零增長目標落空。云南成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置換的105萬噸/年焦化產能中,85萬噸/年來自于2013年之前已淘汰關閉企業的落后產能,還有10萬噸/年是批而未建的“無效產能”,有效產能僅10萬噸/年。楚雄州德勝煤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應淘汰的4座搗固焦爐截至督察進駐時仍在生產。
林伯強向記者表示,像云南、廣西等省區,水電資源豐富,“兩高”行業有從經濟發達省份轉移過去的趨勢,當地政府出于經濟增長的考慮,甚至可能對“兩高”項目給予優惠和扶持政策,帶來能耗強度的上升。
地方應更積極推動產業轉型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關于嚴控“兩高”項目的信號在持續加強。
其中,今年一季度,廣西就出現在了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名單中,而廣西也積極采取了相應行動。
4月初,廣西發改委發布《關于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建設的通知》,其中提出要求,各市在編制實施本地區“十四五”區域、產業、能源、新基建發展等專項規劃,以及制定重大政策、布局重大項目時,要與不低于能耗強度下降13.5%的目標充分做好銜接。嚴控“兩高”項目新增產能,確有必要建設的,能耗指標要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
一些省份在積極制定碳達峰方案。江蘇省發布了《生態環境廳2021年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計劃》,這也是全國首創省生態環境系統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年度工作計劃。《計劃》提到,制定《江蘇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方案》;將碳評納入環評,嚴控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要求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包含推進可再生能源規劃;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體系等。
江蘇一位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地方在發展經濟和碳達峰的要求下,需要在“兩高”項目中作出權衡。長遠來看,經濟轉型是大勢所趨,江蘇正在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接下來也將更加側重鼓勵和扶持低碳產業。
7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就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曾指出,從我們當前的發展階段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進程。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確實是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劉愛華同時指出,但是也要看到,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可能會抑制部分高耗能行業、高排放行業的短期增長。但與此同時,綠色轉型發展也將創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產業,像節能環保、清潔能源這樣的綠色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行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也將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
林伯強表示,產業轉型已經提了很多年,但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要求下,有必要推進得更堅定。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要求,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
在上述國家發改委的新聞發布會上,孟瑋指出,有些地方、行業、企業工作著力點有所“跑偏”,表現在3方面。
一是目標設定過高、脫離實際,有的地方、行業、企業“搶頭彩”心切,提出的目標超越發展階段;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關停;有的金融機構驟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
二是遏制“兩高”行動乏力,有的地方口號喊得響,行動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違規上馬“兩高”項目,未批先建問題比較突出。
三是節能減排基礎不牢,有的地方能耗“雙控”落實不力;有的行業寄希望于某種技術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有的機構蹭熱度、追熱點,熱衷于打標簽、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這些現象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馳,必須堅決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