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盡管歐洲能源價格已經大幅下降,歐洲石化行業人士仍對行業面臨的諸多挑戰憂心忡忡。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本來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但現實情況給了歐洲化工行業當頭棒喝。新冠肺炎疫情剛剛緩解,俄烏沖突又加劇了歐洲市場的高通脹。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今年冬天歐盟國家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極大,衰退的深度則由政策制定者應對衰退的措施而定。在這一大背景下,歐洲化工行業不僅面臨經營問題,還要面對迫在眉睫的脫碳轉型。歐洲許多化工企業和化工協會已經開始向各國政府進行游說,呼吁更多的政策傾斜。
能源成本仍深刻影響企業盈利
目前,歐洲經濟在今年冬天開始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對歐洲石化行業影響巨大。部分市場分析師表示,由于全球工業供應鏈中的關鍵產品供應過剩、宏觀經濟下滑以及能源成本高企等因素,歐洲石化行業可能不得不面臨更多生產裝置關閉的情況。今年夏天,行業觀察人士就對歐洲石化業面臨的宏觀經濟挑戰和能源賬單曾發出警告。現如今,即使能源價格大幅下降,供應鏈問題逐步緩解,進口商貨運成本明顯下降,這種擔憂仍然存在。
咨詢公司埃森哲全球化學品業務主管貝恩德·埃爾瑟表示,今年冬季電費飆升導致的生產成本飆升,歐盟某些化工細分行業面臨關鍵時刻。需要注意的是,影響目前歐洲電費的不是目前的能源價格,而是1~2個月之前的能源價格。也就是說,前期能源價格高企的局面,對石化企業成本和利潤率的影響會持續至今年年底。
這一點可從石化品利潤率觀察到。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數據顯示,作為一系列石化產品的關鍵原料,西北歐乙烯利潤率已從6月的1000美元/噸左右下滑至9月的-100美元/噸左右,預計今年剩余時間乙烯利潤率只是略高于零。乙烯衍生物也將面臨著此問題。標普全球分析師預計,下游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利潤率將從10月的約600美元/噸下降到年底的約400美元/噸,預計到2023年年底將降至不足100美元/噸。
終端產品已難以參與全球競爭
目前低迷的利潤率已經直接影響了歐洲石化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國際能源署(IEA)石油和石化品分析師西亞蘭·希利表示:“從歷史上看,歐洲乙烯裂解就生產成本而言,在世界上不是最高,但也不是最低。但這一次,他們相對于東亞競爭對手的一些優勢將因為更高能源成本和下游問題而喪失。這將使情況變得更加危險。”他補充道,歐洲許多乙烯裂解裝置已經達到了技術上最低運行負荷水平。
標普全球分析師指出,聚合物加工廠商的減產將對石化產業鏈產生連鎖反應。標普全球公司石化品分析師喬舒亞·福伯表示:“如果歐洲聚合物加工廠商無法競爭,它們將不得不降低運行負荷率。這就會導致乙烯裝置的運行負荷下降,而一些裂解裝置最低運行負荷率已降低至80%左右。”事實上,乙烯裂解裝置負荷率保持在95%~100%的范圍最經濟。從目前來看,這種市場弱勢似乎會持續下去。標普全球表示:“聚乙烯(PE)樹脂采購量預計將保持低位,一些買家可能會轉向進口材料。”西歐地區某些石化品實際產量可能大大低于產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乙二醇(MEG)的情況尤其如此。
埃爾瑟表示,目前,歐洲化工行業從能源密集型大宗化學品轉向高附加值專用化學品的趨勢仍在繼續。此外,歐洲脫碳壓力仍然巨大。今年5月,埃森哲公司發布了一份報告稱,歐盟化工行業的脫碳成本可能達到1萬億歐元。這對于歐洲化工行業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化企和化工協會加強政府游說
對于備受關注的歐洲冬季能源問題,埃爾瑟表示,短期而言,他對歐洲冬季能源供應的整體前景持樂觀態度,斷電影響化工行業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埃爾瑟表示:“我不認為歐洲的天然氣前景完全是負面的。毫無疑問,會有個別工廠被迫閑置,但那將是化工行業的一小部分。大型一體化生產設施將繼續運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消費者將不得不承擔部分成本增長。”
但是,盡管在安全層面上不成問題,歐洲化企和石化行業組織仍然開展了對歐盟各機構的游說。近期,歐洲化學工業委員會(Cefic)和另外12個貿易組織表示,歐盟必須采取更直接和有效的措施,幫助生產成本難以承受的能源密集型制造業渡過難關。
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則表示,該組織歡迎取消原定于10月1日開始征收的天然氣稅和計劃中的電價上限。然而,該行業組織補充稱,電價上限只會提供一些“喘息空間”,應該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德國化工度過未來兩個冬天的“艱難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石化行業組織開始要求歐盟干預市場。比如,在化工領域,Cefic已要求歐盟對天然氣價格實施上限。在電價計算體系與歐盟類似的英國,化企和行業組織要求改革的呼聲也在上升。
上一篇: 外資巨頭持續加大在華投資
下一篇: 緊缺向過剩轉移,聚丙烯供需格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