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食堂不再允許學生用塑料制品打包,也不向自帶塑料袋的就餐者售賣食品,理由是打包飯菜,不利學生健康,會引起環境污染。對此,有學生認為,“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是為了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但餐桌位置那么少,全校學生有好幾千,吃飯太擁擠了,有點不近人情。”
應該說,“禁塑”本身無可爭議。無論是經干院的管理者,還是在校大學生,都舉雙手歡迎。畢竟,“白色污染”不僅危害人類身體健康,而且給環境造成難以彌合的創傷。在全國吹起治理霧霾沖鋒號的當下,誰都不愿意扯環保的后腿。但經干院禁止向學生提供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飯盒,且學生自帶用塑料袋打包的食品,管理人員予以強制沒收的做法,卻明顯越了界。
首先,經干院版“禁塑令”逾越了“禁塑”的法律邊界。“禁塑”是指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和塑料餐具。也就是說,倘若學生使用的是可降解餐盒,校方并沒有權力禁止。而經干院卻對所有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飯盒一刀切禁止。顯然,這已經逾越了“禁塑”的法律邊界,有打擊面過大,亂作為之嫌。
其次,沒收學生餐盒,逾越了管理邊界。經干院規定,“如果學生把用塑料袋打包的食品,帶入宿舍和教室,管理人員將予以沒收。”但顯然,強制“禁塑”是執法部門的事,經干院并沒有相應的執法權。因此,學校為了禁塑,沒收學生餐盒、食品,逾越了管理邊界,并不可取。
再者,不接地氣的“禁塑令”,逾越了情理邊界。據報道,經干院有好幾千學生,而食堂餐桌卻相對有限。試問,在沒有位置的情況下,不能帶走就餐,難道讓同學站著吃么?倘若,有學生生病,最后一節沒課,或行動不便,找同學帶飯有何不可?顯然,過于教條化的“禁塑令”,逾越了情理邊界,將學生人為的推到了禁塑的對立面。
“禁塑”雖好,但也不能我行我素。因此,對經干院而言,不能因為“禁塑”的目的正確,就在過程上漠視給學生造成的不便。相反,校方更該在“禁塑”上,虛心傾聽學生的訴求、當前的不便,并對越界的“禁塑令”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便找到“禁塑”的最大公約數。
文章來源:中國塑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