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桂龍教授團隊在熱塑性彈性體微孔材料的調控制備及其多功能化應用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學術期刊。針對熱塑性彈性體微孔材料“收縮嚴重”的制備難題,研究團隊提出了梯度泡孔優化、硬段結構設計、分子交聯以及超臨界流體協同處理等一系列加工方法,開發了能夠實現多功能普適化熱塑性彈性體微孔材料制備工藝,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關鍵技術瓶頸。以上成果具有顯著的產業化應用前景,均以山東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王桂龍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
當前極端寒冷天氣頻發與可持續發展要求,亟需兼具輕質、隔熱、可降解的多功能材料。受自然梯度結構(云杉莖、竹材等)啟發,研究團隊通過孔徑梯度優化調控材料性能,提出了超臨界流體預發泡策略,成功制備了多功能可降解梯度微孔材料,并探索了該材料在極端環境防護、噪音控制和高效熱管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相關研究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5, 2504560),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召志為第一作者。
團隊還揭示了熱塑性聚酯彈性體凝聚態結構在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用下的演變規律及其對發泡行為的影響,探究了材料本征微相分離結構對泡沫收縮行為的調控機制,實現了不同硬段含量熱塑性聚酯彈性體泡沫的可控制備。此項研究發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5,161191),博士研究生徐兆瑞為第一作者。
針對彈性體微孔材料泡孔結構易收縮而難以實現產業化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分子交聯與物理發泡工藝相結合的開創性策略,成功開發出具備泡孔抗收縮、高韌性回彈和柔性隔熱的多功能綠色微孔材料,廣泛適用于鞋材中底、建筑隔離及綠色包裝材料等多場景應用;為了克服傳統熱塑性微孔材料可發性差以及熱絕緣性受限的關鍵難題,團隊提出采用結晶誘導形核與開孔結構協同增強泡沫材料,制備了同時具備超低密度、高尺寸穩定性和高熱絕緣性能的全降解微孔材料。相關研究發表在Materials & Design(2025, 113895)、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2024, 12, 13231–13243)、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4, 144161)等期刊,博士生王召志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