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brazzershd肉感大屁股,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45分钟做受片免费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塑料加工業 >塑料加工業的形勢和“十三五”規劃思路

塑料加工業的形勢和“十三五”規劃思路

發布時間:2015-06-01 14:01:57
來源: 塑米城
分享到: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錢桂敬在中塑協六屆五次理事會上的講話
         一、塑料加工業進入增速換檔期并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在全球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2014年塑料加工行業克服市場需求不旺、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等困難,取得了平穩健康發展的好成績。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制品產量7387.87萬噸,同比增長7.44%;主營業務收入20392.39億元,同比增長8.92%;實現利潤1182.86億元,同比增長4.24%;出口量1607. 53萬噸,同比增長6.42%。與此同時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漸趨合理,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取得新的突破,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動力不斷加強。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應冷靜分析存在的增速放緩,效益下降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一)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持續放緩。
塑料加工業經過“十一五”平均20.1%的超高速增長后,在“十二五”期間增速持續放緩。2011年制品產量增速為22.35%;2012年下降為 8.99%;2013年為8.02%;2014年增速為7.44%,根據2015年一季度增幅持續下降的情況,預計“十二五”平均增速為10%左右,比 “十一五”年均增速下降約10個百分點,說明塑料加工業正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
          (二)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困難加大。
當前企業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資源環境、能源約束全面增強,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全行業利潤增幅逐年下降,已由2011年的32.5%下降到 2014年的4.24%。同時2014年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基本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相當,遠低于企業實際貸款利率,不僅造成企業效益差,更使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更加突出。
          (三)結構性、階段性產能過剩頑疾仍未達到有效緩解
結構性、階段性產能過剩是塑料加工行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的集中體現。是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目前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仍未有效解決,區域市場需求,盲目引進而引發的階段性過剩產能,尚未有效化解,而高端產品仍需大量進口,雙向拉伸產業在普通包裝膜產能嚴重過剩尚未化解的情況下,鋰離子電池隔膜產能預計在2015年達到23億平方米,大大超過全球需求量,又形成新的產能過剩,而高端隔膜進口比例達90%,整個隔膜進口率達70%。
           從上可以看到,塑料加工業下行壓力依然很大,面臨的環境、形勢還很嚴峻,因此深化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依靠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大力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是塑料加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
           二、深刻認識塑料加工業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塑料加工業正處于發展壯大期向產業成熟期過渡的關鍵時期,并邁向產業中高端的關鍵時期。同時又處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這一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塑料加工業已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平穩增長,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行業經濟運行,企業生產經營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因此認真分析面臨形勢,適應新常態,主動作為,平穩渡過塑料加工產業轉型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塑料加工業發展機遇,環境、條件的內涵發生重要變化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取得共識。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作了“三大特征”和九大趨勢的高度概括。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高度總結,也是我國經濟邁向更高水平的必經階段。習總書記重要論述也為塑料加工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符合塑料加工業進入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新階段的實際。新常態大致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經濟增長由高速進入中高速轉型期,這是經濟發展階段規律的體現,增長速度變化的拐點和轉折點,日本發生在1969年前后。增長速度由前10年10.4%下降到后10年的6.3%。韓國發生在1988年前后,由前10年的 10.4%下降到后十年的7.6%。雖然增速放緩,但我國的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還能保持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因此必須有信心;二是進入矛盾爆發期,也就是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這就需要戰略上保持定力和平常心態,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未雨綢繆,必須有耐心;三是中國將進入改革攻堅期,必須通過改革來化解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推動中國經濟更高效增長。這需要決心。在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的時候必須要進一步堅定信心,必須下定決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加快產業升級,對結構調整的陣痛和長期性、艱巨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必須要有腳踏實地、扎實工作的耐心。
           新常態強調的是“新”,突出了經濟發展的基礎、機遇、環境、條件的內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決定了做好各項工作要有新認識新思路新作為。“常”強調的是階段性特征,突出了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動力和結構調整的變化,必將大大推動資源要素的重新組合和調整。因此“變”和“動”將呈常態化。新常態最大變化是經濟發展動力的變化,新常態下的新動力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消費需求,特別是多樣化、個性化、私人定制等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在充分發揮投資、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基礎上,要加強供給側管理,實現需求和供給雙輪驅動,要在創新供給、激活消費需求上下功夫。二是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因此要素質量的提高,特別是效率的改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將發揮更大作用。三是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以追趕型高速發展起來的我國塑料加工業,還是以勞動密集為主的傳統制造業,競爭優勢基本是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初級比較優勢,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而且低水平供給能力嚴重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狀況還較嚴重。當前塑料加工業正面臨低人工成本的傳統優勢不斷弱化、技術進步快速跨越步伐放緩,后發優勢明顯減弱、規模擴張空間被大大壓縮、傳統盈利空間被擠壓等嚴重挑戰。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塑料加工業一季度增長為2.1%,1—4月增長為 1.23%,仍處于下行筑底階段。這充分說明塑料加工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必須加快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同時緊緊圍繞高端化,大力培養新的增長點,以提高生產效率為核心,大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
           (二)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塑料加工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由此引發的國際產業調整和新技術革命正迅速推進。一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型經濟體加速崛起,將引發世界產業格局的深度調整。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制造業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如美國制定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歐盟提出將工業占GDP的比重從目前的15.1%提升到2020年的20%。新興國家也在加快對外開放和產業結構調整計劃。未來全球范圍內圍繞市場、技術、資本和產業轉移的競爭,將更為激烈。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圍繞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催生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極大變革。德國聯邦教研部、聯邦經濟技術部2013年提出德國“工業4.0”新概念,“工業4.0”描繪了制造業未來的前景,很有代表性,提出了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電子信息技術為標志的三次工業革命后,全球將迎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 強調智能制造、網絡制造和數字制造。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德國在智能制造技術領導地位,占據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的制高點。
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是以強大的IT技術為基礎,集成開放的全球的智慧資源,構建工業互聯網。這是信息網絡和制造系統深度融合而成的社會化網絡制造環境和系統,它的核心層和基礎是物聯網。中間管理層是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和制造信息系統。上層是電子商務平臺。它所打造的是柔性化、協同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工業制造模式,是生產要素根據信息資源動態配置的工業形態,是產業鏈社會化大協作、實現跨界協作的產業形態。
            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戰略,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第一步力爭用10年時間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制造業整體水平位居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建國100周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工業互聯網+”,核心是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對于中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德國目前是在3.0基礎上向4.0探索。中國要在2.0、3.0、4.0同步平行展開。中國智能制造是以兩化融合為核心,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為發展主線,有生產性制造向服務性制造轉變。
          新一輪技術革命將對制造業對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產生重大影響:
         (1)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未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滲透、融入到產品研發、設計、制造全過程,推動生產過程的重大變革。
          ——研發、設計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快依靠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將分散的設計資源集成為云設計,從而形成設計的“眾創”,將大大加快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成本。
          ——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智能裝備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資本替代人工、機器換人,已成為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手段。
         (2)數字化技術將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
         ——數字化平臺技術是實現數字制造的載體,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和新平臺不斷涌現,迫切要求制造企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種新的數字化平臺更好融入全球  產業鏈和創新鏈。
          ——為企業集成和重組最先進生產管理系統創造了條件。企業的生產組織更富有柔性和創造性,體現企業管理高效的內部組織扁平化將有條件實施。如海爾不斷合并業務單元、消減邊緣業務等方法,實現企業運作的扁平化,將8萬多員工變成2000多個自主經營的“小海爾”模式,形成以銷定產的敏捷供應鏈。
          ——資源配置全球化成為制造業培育競爭優勢的新途徑。企業通過網絡將價值鏈和生產過程分解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產業分工更加注重專業化和精細化。技術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多地區協作日趨加強。如寶馬在全球有35個大型采購倉儲中心,并由1900家供應商提供零部件和相關服務,逐步形成協作依存利益共同體。
          ——“去中心化”趨勢明顯,生產模式以“集中型”向分散性轉變。必將對“小而全”和“大而全”的落后生產模式產生革命性變革。
          ——面向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在新型互聯網絡化推動下,低成本大規模制造和小批量個性化生產相結合。大規模個性化制造實現低成本成為可能。海爾探索互聯工廠創新模式,確定了互聯工廠升級的路徑,即大規模制造→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目前海爾互聯工廠創新已取得積極的成效。沈陽冰箱互聯工廠是全球家電第一個互聯工廠。顛覆了傳統大規模制造模式,建成全球領先的高效、高柔性、大規模定制工廠。目前還建成鄭州空調、佛山滾筒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示范標桿工廠。
         ——適時監測與自動控制的能源管理系統將普遍使用。
         (3)綠色化、服務化日漸成為制造業轉型發展新趨勢
         未來制造業最重要的是要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最小化。
         ——歐美的“綠色供應鏈”、“低碳變革”、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產品設計理念不斷興起。
         ——“綠色制造”等清潔生產過程日益普及,節能環保生產、再制造等“靜脈”產業鏈不斷完善,表明制造業的綠色化發展目標已成為共識。
         ——服務化已成為引領制造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從傳統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生產制造與研發設計、售后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美國制造業從業人員中,34%從事服務類工作。生產服務業的投入占到整個制造業產出的20-25%。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其核心是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和減少人工,這是在更高層面上解決工業生產兩個傳統問題即提高產出和降低成本。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必將對全球制造業的重構和再造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這是一場搶占未來制造業制高點的革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做好戰略布署,不能輸在新的起跑線上。新一輪技術革命對塑料加工業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也提供了趕超發展的契機,使我們有機會同世界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一定要緊緊跟蹤當代科技最新動態,緊跟新一 輪技術革命大潮,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為實現塑料加工業強國目標而努力。
         三、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初步設想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前。從“十二五”規劃執行情況來看,《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指標、任務、工作等基本上都可順利實現。塑料加工業保持了平穩發展,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不斷提高,創新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術進步明顯加快,裝備自主化水平穩步提高、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從2014年起,協會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在充分吸取眾多企業家、專家、各專委會意見的基礎上,向六屆五次理事會提交了“十三五”規劃框架初稿,目的是進一步聽取理事會意見,以便更好修改和完善,使規劃更加符合行業實際,更準確把握行業發展方向,更好引領行業健康發展,更有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
         “十三五”是我國完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關鍵時期,是我國由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最低門檻的重要的歷史階段,同時正值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大潮與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形成的歷史性交匯重要節點,是深化改革開放、轉方式、調結構的攻堅時期,是塑料加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時期。在此大背景下,“十三五”對塑料加工業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既要全面滿足小康社會需要又要與初步進入高收入國家發展水平相適應,最根本也是基本的任務是在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下,全面推進塑料加工業邁向產業中高端,加快推動產業升級。
          “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以加快塑料加工業轉型升級為重點,以提高塑料加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為重點,大力實施趕超戰略,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大力實施高端化戰略,全面提高產業素質。加快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力爭在智能制造、數字制造、網絡制造上取得新的突破,為塑料加工業進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打好基礎。
          “十三五”需把握好的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型”的塑料加工業產業方向,大力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生態”發展戰略、推進塑料加工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全行業創新體系建設,牢牢把握“功能化、輕量化、生態化、微成型”的高技術發展方向。
          三是堅持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進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提升要素質量,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四是堅持高端化、個性化、小批量、私人定制“的市場導向,推動新型生產模式和新興業態的快速成長。
          五是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綜合資源市場和區位優勢,推動塑料加工業有序梯度轉移,進一步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十三五”塑料加工業要實現以下目標與任務
          ——實現產業發展壯大期向產業成熟期轉變,為產業高級化階段打基礎。
          ——提升塑料加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加快由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加快勞動密集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變。
          ——加快以低人工成本為主的比較優勢向技術、裝備、人才、研發為主的復合競爭優勢轉變。
          ——加快以引進、招商、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智能創新轉變。
          ——加快全行業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產學研融合;加快上下游相結構的垂直創新體系建設,實現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加快水平創新體系建設,聯合攻克關鍵共性問題。
          關于“十三五”速度、規劃框架提出制品在“十三五”期增幅為7—8%,目前還需認真聽取大家意見,使之更加科學,更具指導意義。主要考慮一是塑料加工業作為新興產業起步晚、需求量大、發展空間大,具有快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二是塑料管材、異型材等量大的產品目前已進理性正常發展軌道,同時“輕量化” 下,“重”變“輕”趨勢加快,因此量的增長將讓位于質的提高,速度為更理性。綜合上述意見,提出7—8%的目標。
          關于“十三五”工作,這里我想強調一下塑料加工業綠色生態產業目標和安全衛生工程建設
          塑料制品廣泛用于各領域、各方面,無處不在,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綠色、生態、衛生、安全已成為塑料加工業發展的生命線和超強約束條件,必須引起全行業高度重視。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高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形成五位一體。同時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綠色發展循環   發展低碳發展并列提出。應該說這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綠色是發展的新要求和轉型的主線,循環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途徑,低碳是能源戰略調整。三者均要求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提高利用率,均要求保護環境,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減輕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因此必須牢牢把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的塑料加工業綠色、生態產業方向,這也是塑料加工業安全、衛生工程建設中最核心內容。塑料加工業安全衛生工程建設是“十三五”一項重要工作,是塑料加工業發展的生命線和超強約束條件。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加快安全、衛生溯源體系建設在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材料中,塑料制品是應用最廣泛的材料。因此必須無條件使用食品級樹脂,防止重金屬、單體超標。生產飲用水管材要嚴禁使用含鉛、鎘熱穩定劑和鄰苯類增塑劑,嚴格執行各項衛生標準,確保食品安全。
         二是大力實施綠色轉型工程,在人造革、合成革和復合軟包裝膜行業,要嚴格執行“大氣十條”規定,減少直至不使用各種溶劑,杜絕VOC超標,為治理PM2.5作出貢獻。同時在粉料生產和塑編行業,要加強粉塵治理。
         三是加強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生物基塑料制品的生產應用。加快包裝材料、餐具和膜材料等應用,特別要集中力量,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產應用上取得突破。
         四是加快廢塑料回收體系建設,推動再生、改性、高附加值應用,加強對車用等工程塑料的回收、改性技術的研究,建立起工程塑料回收、改性、高附加值應用體系。
         五是加快對塑料助劑和填料的無毒、低煙、低腐蝕、無菌、無重金屬性能的研發。
         六是誠信經營,打擊以次充好的不法行為,確保產品質量和使用安全。
        綠色生態的產業目標是塑料加工業追求和必須實現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塑料加工業要向社會莊重承諾,生產衛生、安全、健康、可靠塑料制品,更好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關鍵詞:塑料加工業,“十三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江华| 剑阁县| 博乐市| 雷波县| 安多县| 鹤岗市| 罗田县| 嵊州市| 汤阴县| 册亨县| 阜新| 古浪县| 东乌珠穆沁旗| 北安市| 辰溪县| 莎车县| 涞水县| 铁力市| 桐乡市| 九江县| 仙桃市| 南召县| 五指山市| 湟源县| 吴旗县| 大埔区| 阜康市| 怀来县| 红桥区| 手机| 宜兰县| 突泉县| 石首市| 金山区| 长丰县| 庆云县| 溧阳市| 夏邑县| 洞口县|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