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乙烯工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正由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邁進。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全球乙烯產能達到了1.8億噸左右,其中當年新增產能達到了580萬噸左右,年增長率達到了3%。2018年國內新增產能達到了165萬噸左右,年增長率達到了7%。目前,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產國,截止到2018年底,國內乙烯總產能為2600萬噸左右,約占全球總產能的14%。從全球來看,近幾年正是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乙烯產能集中投產期,全球乙烯產能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從國內來看,經過2017年的低速增長,2018年開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周期。2018年國內僅有兩套乙烯裝置投產,其中中海殼牌的120萬噸/年乙烯裝置于5月初宣布正式投產、延長石油延安能化的45萬噸/年乙烯裝置于9月正式投產。若說2018年屬于一個比較正常發展的年份,那么2019開始國內乙烯產能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勢頭。據統計,2019計劃投產的乙烯產能達到了800萬噸以上,年增長率達到驚人的30%以上,若按一半的產能正式投產,年增長率也將達到近幾年的高峰。后期,隨著眾多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的投產,加上中美關系緩和帶來的乙烷裂解項目陸續上馬,屆時國內乙烯產能將迎來井噴式增長。
乙烯行業是國內少數幾個常年開工率保持在90%以上的基本有機化工品行業,據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乙烯年會的報導,2017年國內乙烯產量達到了2275萬噸,以全年產能2430萬噸計算,裝置的開工率達到了94%左右。預計2019年在保持相同開工率的情況下,乙烯的產量將達到2400萬噸以上。
盡管我國的乙烯產能與產量均快速增長,但市場缺口依然較大。2017年,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乙烯產量1822萬噸計算,乙烯的當量消費量約為3870萬噸左右;若按乙烯年會發布的2275萬噸產量計算,乙烯的當量消費量約為4320萬噸左右。我國每年乙烯衍生物凈進口量折合乙烯當量占乙烯當量消費量的50%左右,乙烯衍生物凈進口主要集中在聚乙烯和乙二醇等下游衍生物。其中,聚乙烯的凈進口量占當消費量的30%左右,特別是高密度聚乙烯的進口比例高達51%,占當量消費量的17%左右;乙二醇的進口比例高達66%,占當量消費量的14%左右。據我們的推算,2018年國內的乙烯產量將達到1950萬噸左右(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數據測算)或者2400萬噸左右(按全國乙烯年會發布的數據測算),增長率達到7%左右,進口量達到255萬噸左右,增速達到18%左右,進口衍生品的占比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
國內乙烯的消費主要集中在聚乙烯、環氧乙烷/乙二醇和苯乙烯等領域,其中聚乙烯領域占比達到63%左右,環氧乙烷/乙二醇領域占到了18%左右,苯乙烯領域占到了8%左右。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聚乙烯和環氧乙烷/乙二醇領域的占比明顯偏高,這主要歸咎于我國全球主要商品生產制造基地的身份。
應當看到,我國乙烯工業還存在能耗高、原料較差等問題,這就使得乙烯生產成本較高。目前中東和北美地區憑借原料優勢建設世界級規模的外向型石化裝置,主要產品出口到亞太地區,中國將是其最重要的目標市場,這將對中國得乙烯行業帶來較大的沖擊,乙烯行業未來的博弈將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