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聚丙烯(PP)產能的大幅擴張可能會擠壓中東供應商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
在未來三年,全球80%的PP擴張集中在亞洲,預計在此期間產能將增加超過800萬噸/年,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將在中國。
另一方面,中東的產能擴張有限,預計只有Orpic在阿曼的30萬噸/年設施在2020年第一季度投產,Borouge在阿聯酋的45萬噸/年設施將在2022年左右投產。
中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PP凈出口地區,超過40%的發貨量流入亞洲。
數據顯示,對于每年進口約500萬噸PP的中國而言,自2017年以來,中東貨物約占總進口量的五分之一。
展望未來,來自中東的貨物可能會更多地流向北美和歐洲,由于當地產能稀缺,預計這些地區的需求將會增加。
盡管未來幾年產能擴張導致的貿易流動預計會發生變化,但中東在亞洲PP市場的份額將得到支持,因為其生產商在市場低迷時有更多空間下調報價,畢竟他們相對于其他地區同行具有成本優勢。
中國的一些買家也認為中東PP貨物的質量更好,因為與當地生產的材料相比,它們含有較低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無論采用何種工藝,使用液化石油氣(LPG)作為原料的中東生產商與亞洲生產商相比,仍享有強大的成本優勢。
液化石油氣在中東隨處可得,而中國則依賴進口原油和丙烷等原材料。
與直接購買丙烯和甲醇作為生產原料相比,使用丙烷脫氫(PDH)裝置生產原料丙烯的中國PP生產商的利潤率要高得多。然而,中國PDH工廠的丙烷原料大多從中東進口。
這意味著,盡管PP價格最近有所下降,但中東生產商的利潤率仍遠高于亞洲生產商。
此外,與國內生產的現貨相比,進口遠期貨物在中國期貨和現貨市場經營的貿易商中很受歡迎,用于對沖和套利目的,而國內生產的現貨需要支付倉儲費。
業內消息人士稱,來自中東的貨物通常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中國,這使得他們成為大連商品交易所(DCE)期貨合約的完美后盾。
上一篇: “黑色星期五”驟現!原油跳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