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初下調逆回購利率10BP(基點)后,如市場預期,央行2月17日順勢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10BP。這也是2019年11月以來,MLF利率第二次下調。
本次下調被市場認為是政策利率的聯動調整,同時也進一步釋放了貨幣政策在疫情期間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信號。而在MLF利率調降后,本月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可期。這將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渣打銀行北亞及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降準、“降息”仍有一定空間。預計全年降準100BP;MLF仍有10BP左右的下調空間。
“降息”也對A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日,三大股指集體飄紅,上證綜指報收于2983.62點,漲幅達2.28%,重回節前水平,深證成指漲2.98%,創業板指更大漲3.72%。北向資金連續5日凈流入,當日凈流入53.62億元。
加上政策面的支持以及疫情一定程度的控制,有觀點認為,成長股結構性“牛市”或進一步確立。
本月已投放流動性3萬億
根據公告,2月17日,為對沖央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開展了2000億元MLF操作和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為3.15%和2.40%,其中MLF利率較前次下調了10BP。
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稱,下調MLF利率,從短期看,有助于提高企業應對疫情影響的能力;從中長期看,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確保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另外,此次MLF利率下調距前期逆回購利率下調剛好過去兩周,也體現了政策利率的聯動調整。
不過,不及市場預期的是,17日央行流動性的投放量并不算多。當日有7000億元7天期和3000億14天期逆回購到期,對沖到期資金后,實現7000億元的大額流動性回籠。“關于流動性投放效果,并不是看投放或者回籠的數字,而是要看市場利率,目前銀行間市場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丁爽對記者稱。
事實上,自金融市場開市以來,為維護疫情防控期間流動性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截至目前,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流動性已高達3萬億元,相較往年節后投放,已屬于大手筆。在此背景下,市場資金面趨于寬松。
近日,市場化利率指標紛紛走低。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方面,14日的數據顯示,DR001已降至1.22%,DR007和DR014也跌破2%關口,分別為1.98%和1.96%,已明顯低于同期限央行逆回購利率。
因此,17日央行的操作并不難理解。此舉并非收緊流動性,而是在流動性環境改善的背景下,回籠節后大額流動性投放,以引導資金利率穩健回歸。
粵開證券分析稱,一方面這是考慮到當前資金利率持續處于低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相對充裕;另一方面,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機構備付流動性的訴求下降,復工逐漸推進也將進一步帶動現金回流,對流動性構成補充。
同時,以“MLF+逆回購”的方式來投放,也體現了央行“長短結合”的操作考量。當前,市場上短期流動性較為充裕,長期流動性需求更高。
LPR利率下調可期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本次新作MLF還為20日LPR的下降打開了空間。業內普遍預期,1年期LPR將跟隨MLF利率同步下調10BP至4.05%。丁爽還預計,5年期以上LPR也將下調10BP至4.7%。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則預計,本月主要針對居民房貸的5年期LPR將小幅下調5BP,因本次疫情對房地產行業也形成一定下行壓力。
2月7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曾表示,在量增價降的背景下,整個金融市場利率在下行,而金融市場、貨幣市場利率變化會影響LPR預期,現在市場預期下次MLF的中標利率和20日公布的LPR,會有較大概率下行。
LPR主要是在MLF利率基礎上加點形成。光大證券(601788,股吧)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稱,MLF、逆回購的中標利率已悉數下降10BP;開年首日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為銀行每年節約150億元的資金成本;1月20日至今中長期限債券的信用利差多數出現了下行。在以上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本月LPR的下降顯然已經水到渠成。
下一階段,多數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同時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切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丁爽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降準、降息仍有一定空間。“降準方面,我們預計總的是100BP,方式可能采用定向降準與全面降準相結合,釋放的流動性相當于兩次全面降準;‘降息’方面,全年而言,MLF仍有10BP左右的下調空間,有可能在二季度進行。”
另外,結構性工具也頻被提及。張旭提到,當下貨幣政策似乎正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要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另一方面,宏觀杠桿率仍處在高位,放松貨幣政策會放大金融風險和固化結構扭曲。基于此,與大水漫灌式的放松相比,結構性工具更能發揮效力,可以在不明顯增加流動性總量的前提下,將資金直接輸送至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薄弱環節,如小微企業。
A股穩中求進
近期,在經歷了一波快速上漲后,債市呈現窄幅震蕩的局面。2月17日,現券、期貨仍延續調整態勢。截至當日收盤,國債期貨全線收跌,銀行間現券收益率明顯上行。
有券商分析師對記者稱,這是由于MLF操作已被充分預期,因而對債市影響有限。不過,從貨幣政策進一步穩增長和降成本的角度來看,短期內債市仍有上漲動力。
相較之下,A股則延續此前的漲勢,再次迎來大幅上漲。
除了2月3日開市首日開盤出現大幅下滑外,從4日起,A股一直呈上漲態勢。15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A股市場經受住了疫情沖擊的嚴峻考驗,目前已基本回歸常態化運行。
“我認為,總體而言,市場的資金量比較充分,由于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目前市場情緒也比較高漲。再加上資本市場復工最早、參與度又高,市場流動性的推動效應較為明顯。”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稱。
政策方面,2月1日,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其中直接涉及資本市場的主要有9條措施。14日晚間,再融資新規正式發布,發行價格九折變八折、鎖定期減半等大幅松綁措施,也為企業再融資提供了更強支持。
興業基金認為,A股近期的振幅已顯著超過市場之前的預期,成長股結構性“牛市”進一步明確。盡管存在疫情對經濟的干擾,企業盈利也存在不確定性,但當前市場已經發生了長周期的風格切換,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市場的風格可能會類似于2013~2015年的成長股結構性“牛市”。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疫情對于A股市場的影響屬于典型的事件型沖擊,并不影響長期走勢。A股估值目前處于全球資本市場的洼地,也處于歷史大底的位置。
不過,興業基金同時提出,要警惕政策風向的變化,2015年上半年和2019年2月的成長股“瘋牛”行情都結束于政策口徑的變化。由于疫情的影響,近期政策全面寬松。但經歷過2015年的暴漲暴跌后,監管也會警惕市場漲幅過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建議投資者在珍惜當前賺錢效應的同時,應緊密跟蹤可能出現的政策風向變化。
上一篇: 冠狀病毒對聚烯烴的影響遠大于S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