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廢塑料進口渠道,有海運、關稅、增值稅等剛性成本,對應于原油價格的下降,進口再生資源的利潤空間被嚴峻壓縮,需要取得下一個供求跟價格的平衡點。”
他進一步分析說:“要是塑料原料價格足夠低廉,再生塑料行業盡管有環境效益跟社會價值,但它的市場價值、商業價值在哪里?沒有商業價值,企業無法運行,惟獨兩個途徑來改變當下困境,一是提升產品價值,而是社會支付環境成本,包括社會群體、政府管理等。”
國內廢塑料的實際進口量從2013年的歷史最高點777萬噸,跌至2014年的814萬噸,2014年小幅回升到856萬噸,依然是歷史第三大高點。
潘友杰還根據2009年到2015年的進口價格數據的統計分析,預測本年進口價格的演變。
他表態,歷史會有重復,2008年8月進口價格從4778元下降到2009年1月份的2370元。經過6個月的連續下降期,然后連續上漲,相對小波動地運行了5年。到了2014年,5月開始顯著下降,12月開始幅度較大的下降。他認為,根據歷史數據,應這個在2015年中跌倒谷底,然后開始上行。
“歷史都會重復,但將來也沒有定式,這是我個人想法。”
業內上周在2015首屆我國聚丙烯再生產業峰會上的報告帶來了不少頗刻意思的數據跟現象。
列如,中國原來PE、PP、PET、PVC均衡進口,但多年來格局發生非常大變化,當下主要進口PE(一半)、PET(20%左右)、PP跟少量的別的類別。PVC基本淡出舞臺。這是市場環境跟商業價值選擇的結果,周開慶認為。
別的,2009-2015這七年里,申請廢塑料進口加工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少,減為高峰時期的73%。同時,這些企業的平均加工量從8230噸提升到了當下的15700噸,幾乎提升了一倍。企業數量的減少跟加工量的提高,介紹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上一篇: 廢塑料打包機憑借其特色緊跟時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