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釋義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數據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
目的: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
狹義解釋: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解釋: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未來應用領域:智能合約、證券交易、電商、物聯網、社交通訊、存在性證明、身份驗證等。
從現有互聯網的詮釋來看,其前途可謂一片光明。但追根溯源,其發源于互聯網,頗有自顧自擂、自說一家之言的嫌疑。然而,以現實應用和實際效益為標尺,區塊鏈發展如何?
最初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幾年前的比特幣潮流。作為比特幣的關鍵支柱,區塊鏈顯然有別于其源頭。其技術、其模式、其背后的前景支撐等,都讓人對其未來社會的推動作用刮目相看。
但比特幣推廣時的夸張、變形,無疑讓人有充分理由相信比特幣的“彈性”遠遠大于其真正的價值,即投資意義超過“價值”。從2017年5月的2000美元到年底近20000美元,再到今年5月的8000多美元,短短一年,比特幣大起大落,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但這只屬于其表面披著的“星光”,并無實際應用。從一個空氣般的純概念出發,形成初期市場的水花,然后等待眾多投機者前來扔石頭,以此形成“波濤滾滾”的市場效應。以現有市場反應,其蔚然大觀的美夢猶如南柯一夢般的水中月,泯然消逝。比特幣,是一個玩壞的玩具,“忽悠”之術明顯見底。比特幣,可以休矣。
“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水下的八分之七則暗流洶涌,彰顯冰山的偉大。”
以此來看,區塊鏈顯然就是水下的八分之七,也就是剩下的“暗流”,至于能否彰顯偉大,又得另當別論。
二、“前世”概述——潛伏水下,尖角初露
紙上談兵——推廣概念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同時又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存在。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根據現有信息,可以發現區塊鏈發軔初期痕跡潛藏于比特幣中,而比特幣的廣為人知莫過于其價格的跌宕起伏。因此,介紹比特幣的過去不僅必要,也可從另一個側面窺見痕跡。
2013年,美國政府承認比特幣合法,使比特幣價格大漲。同年11月,一個比特幣在我國相當于6,989元人民幣。
2014年1月,淘寶發布公告,宣布1月14日起禁售比特幣、萊特幣等互聯網虛擬幣等商品。
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金融辦等對比特幣中國開展現場檢查,重點檢查該企業信貸、支付、匯兌等業務;反洗錢制度、資金安全隱患等。2017年1月,央行營業管理部也在北京進駐“火幣網”、“幣行”等交易平臺。
2017年5月,全球突發比特幣病毒瘋狂襲擊公共和商業系統事件,全球近74個國家受到嚴重攻擊。2017年8月1日起,全球比特幣交易平臺暫停充值、提現服務。比特幣中國數字資產交易平臺9月14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當月底,該平臺將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以上是其“前世”的一個縮影。簡而言之,比特幣經歷了一個“火爆——折戟——嚴禁”的波浪式歷程。而市場更是萬箭齊發、群魔亂舞。各種名目繁多的數字貨幣讓人眼花繚亂。當喧囂散去,背后的力量露出真容,區塊鏈可謂后來居上,涅槃重生。
三、“今生”現狀——浪潮激蕩,風云四起
據路透旗下媒體IFR消息稱,中國比特幣礦機生產商浙江翼比特及嘉楠耘智均計劃在香港IPO,分別集資10億美元。此后嘉楠耘智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或成港股區塊鏈第一股。為區塊鏈打響今年投資熱潮的第一槍。
中國區塊鏈產業企業及融資情況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3月,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達到456家,其中新增公司數量達到178家,融資次數達到96次。從融資輪次來看,中國區塊鏈公司接近90%的投資事件集中A輪及以前,9%的投資事件為戰略投資,B輪及以后的投資時間占比僅為2%。隨著中國區塊鏈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項目落地速度的加快,融資輪次將逐漸往后延伸。
而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區塊鏈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創業者和資本不斷大量涌入,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已達456家,地域分布集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區塊鏈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從上游的硬件制造、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到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各領域公司已基本完備。目前,全國80%的區塊鏈公司集中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
白皮書指出,我國區塊鏈應用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從金融延伸到實體領域都有落地應用,涵蓋供應鏈金融、征信、交易清算、保險、證券等金融領域,以及商品溯源、版權保護與交易、大數據交易、能源、醫療、物聯網等實體產業領域。
但該白皮書同時指出,技術濫用也可能導致區塊鏈產業發展存在一定風險。區塊鏈行業發展當前面臨兩類風險:一方面是合規性風險,在區塊鏈發展早期出現過一批通過ICO(首次代幣發行)進行非法集資、傳銷甚至是欺詐的項目;另一方面是技術層面風險,如私鑰、終端安全、共識機制安全以及傳統網絡攻擊造成網絡堵塞等。
就目前政策層面而言,區塊鏈市場可謂風生水起,一路高歌,但同時也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牛馬不辨。
四、唯快不破的致命傷,慢行或是解藥
網絡+媒體+企業對區塊鏈的推崇一浪高過一浪,浪潮正在醞釀。各個互聯網巨頭相繼投資開發區塊鏈,各大媒體也跟風而上,唯恐落在熱點后面,正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表演時機。然而,行業標桿仍未誕生,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放眼望去,只見人頭攢動、不見巨人(或稍微高個子兒)在哪。這是對所有叫好聲的一種打臉,也是一次警鐘的微鳴,更是一種另類促進。對其渲染如何牛逼是大部分人興趣所在,而其描繪的未來藍圖則暗中符合廣大消費者(或吃瓜群眾?)的心理預期。筆者擔心的是,以這般速度熱炒,必然熱極生涼。當熱潮退去,那一地雞毛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笑柄的明證。區塊鏈行業的首要一步,當是放慢腳步前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更多的企業、投資者(玩家)、開發者是帶著一種炒高投資心態入場,將區塊鏈理想無限捧高吹大,玩概念、避實就虛,導致旁觀者如霧里看花,不知所云,正所謂神似傳銷,不是傳銷,勝似傳銷百倍。
從現實角度來看,區塊鏈應用還處于“嬰兒期”,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還很多,大部分猜想還只是一種可能性,未來能否落地實現都還未知。區塊鏈是否能獲得全面和深度的應用,直至“重塑整個經濟和社會”,就目前而言,還得打上一個巨大問號。
從區塊鏈的功能而言,它的確可以解決金融、監管、打假等很多領域的難點,金融服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難點。在支付領域方面,金融機構特別是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僅導致用戶端和金融機構后臺業務端等產生高昂的費用,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
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信息滲透的自有屬性將會成為區塊鏈的一大障礙。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導致各類虛假信息、低劣內容等現象難以阻止,大大影響了用戶的體驗。用戶無法分辨這些行為的質量和可信度。這樣直接導致很多事件都無法通過用戶與用戶之間解決,需要第三方機構的參與監督。
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指出,區塊鏈應用安全問題存諸多挑戰,安全是區塊鏈未來的生命。區塊鏈還處在初級階段,存在密碼算法安全性等諸多挑戰,風險不僅來自外部實體,也有可能來自內部參與者的攻擊。如何圍繞物理、數據、應用系統、加密、風險控制等構建安全體系,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可謂一語中的。如果讀者有心,可以上網查詢相關數據。雅虎公司近日宣布,在2013年黑客入侵雅虎的事件中,30億個用戶賬號信息被盜。而在此之前,該公司公布的數據是5億、10億。某互聯網安全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產業安全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8年4月,全球范圍內因區塊鏈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多達28.6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損失額度從2017年開始呈現出上升趨勢,僅2018年以來,損失金額就高達19億美元。而這些數據,只是無數案例中的九牛一毛。一系列相關問題(幾乎個個重要)有待解決,區塊鏈的諸多任務不可不謂任重道遠。此時,再提區塊鏈的火熱朝天,究竟是說它玩的就是心跳還是該說一場泡沫的狂歡終究散場洗洗睡?
一切關于區塊鏈的傳說都在檢驗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區塊鏈將會與互聯網的全面進步息息相關。如果互聯網本身的安全性都沒有基本保證,那么區塊鏈注定會成為空談的一個借口。換言之,如果互聯網這根拐杖不向前邁步,怎么能去期待區塊鏈這個還沒學會走路的“嬰兒”疾步如飛?
某位互聯網大咖預言,區塊鏈技術的開放性,能夠讓網絡平臺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的開放共享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行,共同形成一個龐大的社區。從這個功能目標和未來預期來看,毫無疑問,前方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區塊鏈只是踏上漫漫征程的第一步,吶喊與擂鼓皆可適可而止。
一切似乎預示著剛剛開始,互聯網仿佛再次回到一個新的起點,恰似另一個新世界暗暗開啟。
上一篇: PE周報:本周國內聚乙烯市場延續弱勢下滑
下一篇: PVC周報:國內市場行情延續跌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