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化工原料價格的上漲一路高歌猛進,大有大河滔滔向前之勢。發軔于上游煤碳、鋼鐵等行業的漲價潮洶涌而下,在運輸成本上漲和環保督查的推波助瀾下,對中間工業制成品環節形成致命沖擊。
先看下面一組數據:
焦煤漲價200%;
玻璃漲價40%;
塑料漲價30%;
鋁材漲價30%;
鋼鐵漲價30%;
不銹鋼也爆漲40%;
運費漲價33.6%;
漲價至此,不得感嘆一聲:全是瘋子!
這輪漲價潮為什么兇如洪水猛獸?除了中央環保政策的落實和巡查外,全球限塑令、中美貿易戰、行業巨頭上調價格等,都為漲價潮的形成推波助瀾。
企業大面積停產,部分原料嚴重缺貨,甚至有錢也買不到貨,大部分企業被迫停止接單。
一、涉及多家化工企業,環保風暴猛烈
1.山東青島2000余家化工企業限產停產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組織峰會即將在青島舉辦。作為化工大省,山東化工企業共計90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占37%,青島市則有化工企業2000余家。此前,山東已經關停175家相關企業。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企業關停或整改。
2.江蘇掀起環保風暴
近日,江蘇省省級環保督察開啟,3個省環境保護督察組相繼完成進駐。公開顯示,江蘇2018年底將關停低端企業2000家,到2020年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化工生產企業入園進區達到50%以上。2018年江蘇省公開的計劃數據中,無錫關停達255家。今年四月下旬以來,江蘇已有1199家違法企業遭到關停或整改。
3.廣東2019年底將消滅“散亂污”企業
廣東規定:各地級以上市要于2018年6月底前,全面梳理本行政區域內鋼鐵、化工、造紙等高污染企業,清查相關行業中能耗、環保等達不到標準以及屬于落后產能的企業。2018年完成城市交界處、工業集聚區、村級工業園“散亂污”工業企業整治,2019年年底前完成“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并及時復查鞏固整治成果。
4.環保污染積重難返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有很多專家指出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不可持續,得不償失,但為了發展經濟迅速強大,政府對環境污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曾經禍害過英倫和北美的霧霾再次籠罩了北方大地,并且迅速向周邊擴散。
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環保污染問題要想在幾年之內解決,無疑非常困難,但又必須盡快處理,所以環保風暴的猛烈到來在所難免。
自2016年起,我們已經感受過環境污染帶來的清算式危機,2018年,情況恐怕更加糟糕。在不斷停產限產和成倍增長的排污收費下,化工、塑料等行業所必需的原材料迎來暴漲。
如此大面積停產,那么問題來了。中國的實體經濟究竟是被誰打垮的?
在情況最為嚴重的造紙、包裝及印刷行業,紙價一路瘋漲,個別紙業十天內三次提價,但仍然出現了有錢買不到紙的情況,導致大量企業停止接單。
中國實體經濟的生態環境處于沸騰狀態,大量企業被卷入瘋狂的漲價漩渦中,苦苦掙扎,命懸一線。
漲價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危機、價格機制長期扭曲和突發性事件引發。由于矛盾疊加、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導致工業制成品價格短時間內陷入失控狀態。
二、清算式危機的到來
1、天量印鈔面臨清算
這一次漲價潮稱得上一次突發性的通貨膨脹,原因自然是與過去8年超發的天量M2有關。2008年,中國M2是47.5萬億,2016年M2是149萬億。
過去幾年,政府試圖建立樓市和股市兩個貨幣池子來鎖住超發貨幣,但股市被一波人造牛市玩殘,樓市泡沫的高壓鍋被政府強行蓋住,導致流動性泛濫。
樓市的虛假繁榮一方面令創造財富的人數大減,另一方面大量真實財富被過度消耗,加劇了人民幣泡沫化的到來。換句話說,未來通貨膨脹的程度可能遠比想象的嚴重得多。
天量M2被清算的時刻即將來到,政府面臨著要么刺穿樓市泡沫,要么承受劇烈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致命考驗。
2、環保污染積重難返
中國經濟開放三十年來,盡管有外國專家指出犧牲環境發展經濟不可持續,但在各種“陰謀論”的揣度下,政府對環境監管的底線一再失守,而無處不在的腐敗縱容了企業大量偷排。霧霾再次籠罩北方大地,面積從去年的56萬平方公里擴散到100萬平方公里。
2018年再次趕上了這場環境污染帶來的清算式危機。在不斷的停產限產和成倍增長的排污收費下,工業領域所必需的原材料開始暴漲。
3、樓市泡沫進入清算期
2008年來的房地產大躍進,給中國的煤碳、鋼鐵、家具、燈飾、五金、包裝、印刷等行業帶來空前的繁榮,也制造了空前危機。
如今隨著中國房地產的嚴重過剩和年輕人口的銳減,這些行業面臨著清算式危機。房地產相關行業的產能淘汰將會非常殘酷,反過來又將進步影響到居民消費,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
悲催的是,這些行業屯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比如煤碳、鋼鐵等行業,動輒維系著數十萬人的飯碗,在負債高企、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價來茍延殘喘。
三、價格機制長期扭曲下的報復性反彈
2008年的經濟危機后,中國的民間投資和國家投資均呈現狂熱狀態。從2012年開始,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價格機制開始扭曲。
這期間中國經歷了長達四年前之久的PPI持續下滑,而且還是在人工、物流等生產要素成本大幅爬坡的情況下出現的。
四、偶發性事件導致漲價
另外,社保繳費增長、人民幣匯率下跌、房地產調控等偶發性事件,都對漲價有重大影響。特別是人民幣匯率下跌,導致紙業巨頭不敢從海外采購廢紙和紙漿,結果紙價瘋漲,甚至一紙難求。
隨之而來的是更嚴重的問題,當通脹傳導到終端消費品領域,必將導致內需更加疲軟,從而產生新一波產能過剩。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縱觀中國經濟形勢,出口、內需、投資三架馬車齊齊乏力,科技創新還遠未形成產業動力,全民創業只是延后了危機。
但是,我們依然還有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為創造就業的企業減負,為身背“四座大山”的人民減負。
五、打垮中國實體經濟元兇何在?
中國很多中小企業基本靠逃稅活著,宏觀稅負高達38%左右,遠遠超過很多新興國家,甚至超過美英等發達國家。近40年來,中國80%的信貸資源流向了GDP貢獻率不到40%的國有部門,GDP貢獻率超過60%的非公企業,從主流信貸機構獲得的資源不到20%,中國80%的中小微企業幾乎靠民間借貸生存。中國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是一種必然的宿命和經濟輪回。
以制造業為例,過去中國制造能夠異軍突起,關鍵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廉,因此中國選擇了全球產業鏈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也就是給世界打工的模式。更準確一點講,中國不是“世界工廠”,而是“為世界工廠”。這種模式既造就中國的成功,但也將中國制造和實體經濟推入困境。
中國實體經濟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讓過去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經濟模式已喪失了競爭力。在中國經濟成為龐然大物之后,整個國家,而不是個別企業走進了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地帶。這個地帶需要更多的創新,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制度打造全新生態創造新的競爭力,否則不僅是企業,即使是中國,也將極易走入絕境之地。
現在是中國需要重構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時刻,重塑競爭力模式的關鍵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不動搖。
拋開中國的制造業不論,中國經濟在過去的成功,不外乎“改革、開放、包容”,讓想賺錢的去賺錢,承認企業家在社會中的地位。這六個字可以詮釋中國的過去,同樣也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沒有一個國家的富裕積累不是因為制造業,包括現在的美國。
當中國人以為美國人放棄制造業時,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仍然雄踞全球前列,其規模仍然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
走出困境,重回巔峰,中國以及身后的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下一篇: 泰國廢塑料行業危機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