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跟蹤顯示,截止2019-2020年全國將有600萬噸PP裝置計劃上馬,增幅近40%,其中2019年有望投產的裝置有中安聯合煤化、浙石化、大連恒力、內蒙古久泰能源及深圳巨正源,總投產產能約在265萬噸。
越多越多的目光投放在民企煉化一體化身上,不難發現百萬噸下游聚烯烴裝置正在快速規劃建設,這相對于之前的聚烯烴市場來說是極為罕見的,就深圳巨正源而言,一期計劃投放120萬噸PP裝置,二期仍有210萬噸的聚丙烯裝置在規劃,正是不斷多元化的下游發展需要,聚丙烯迎來新一輪的投產革命。
國外方面受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充裕而廉價的乙烷也催生越來越多的PE、PP裝置上馬,這其中PE明顯多于PP,這也是因為近幾年隨著中國自有裝置的快速上馬擠壓市場份額,外盤長期處于倒掛態勢,美金資源較難有價格優勢沖擊國內市場。但中國人口基數眾多,對塑料的需求量較發達的歐美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外也越來越看好國內這塊蛋糕,催生了較多的新型裝置興起。據不完全統計,2019-2020年PE有望上馬的裝置在512萬噸,PP在288萬噸,這其中美國及俄羅斯投產熱情較高,其他為馬來西亞、印度等。
說到美國我們在來關注下當下商談熱情降溫的中美貿易戰對塑料市場的打壓,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美國所產PE\PP就均在征加關稅行列,G20峰會的握手言和給了雙方一定的緩和機會,美國自9月24日起對2000億商品加征10%關稅,原計劃19年1月1日上升至25%的產品暫緩加征,并給予90天緩和期,若意見不一致,10%的關稅將被提升至25%。10%關稅影響有限,3月至今人民幣已累計貶值超過8%,部分對沖了加稅影響,若25%正式加稅方案涉及面廣,對信心的打擊更大。
從下游來看,中國出口的塑料制品持續在列,對于塑料制品出口國來說,中國“出口依存度”最高的城市是東莞、深圳、珠海、蘇州,都超過了70%。對于這些城市來說,對美出口大約占了總出口額的20%左右(部分商品繞道香港,進入美國)。而深圳、東莞、蘇州,是中國最大的機電產品出口基地,這三個城市將面臨最大的挑戰。如果這部分產品在被加征25%關稅后,預計中國塑料制品絕大部分將完全退出美國市場,這將是一個驚人的損失。
從中美雙方的行動看,緩和信號已然釋放,達成90天協議給予彼此給多周旋的空間和時間。長期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一大經濟體之間的博弈是一個常態化且長期化的問題,中美貿易領域的博弈在更廣泛的層面并未結束。
回顧國內,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多由內因決定,談成了意味著中國將作出更大規模的市場開放,國內產業可能因此受到沖擊,長遠來看,引入更多競爭,有助于國內產業的更新升級。國內消費升級策略的不斷推進,對于社會消費品等諸多方面的聚烯烴需求總量,存在良好擴張預期。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出口企業沖擊較為明顯,但在中長期來看,國際大國的關系,必將逐步由對立轉為協作。
下一篇: 中油東北PE價格多數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