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諸如央行降準、歐行降息、美聯儲年內二次降息等利多消息,加之沙特油田被炸造成油價暴漲,一時間期貨大宗商品市場、現貨等市場紛紛上漲,利多形勢一時占據主導,看漲情緒明顯膨脹,不過冷靜分析之后,是否真的如此?所謂漲勢背后又會如何呢?國慶前后多空博弈又會如何呢?
9月罕見的三大經濟體出現了節奏性的調整,中國央行雙拳出擊降準與定向降準,有效保證節前節后資金的流動性,也應對來自國內經濟壓力,以及國外降息潮等沖擊影響;緊接著,歐行也宣布降息,隨后美聯儲年內二次降息,三大經濟體步調一致的進行了寬松政策,其實感覺屬于偶然,其實也是必然。所謂偶然,三大經濟體均選擇了在9月一致性的降準降息,較前期7月等時間點,明顯的政見統一,實屬罕見;所謂的必然,因為三大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都是相關聯的,單個國家的降息等政策,也會引發連鎖反應,尤其大的有影響力的經濟體,這就引發了降息潮,其實這屬于貨幣戰,比如美國,為了緩解自身的經濟壓力實施寬松政策降息,必然影響到其他經濟體,即全球經濟都會影響,其各國貨幣政策也會作為調整。既然美國存在如此的問題以及實施各項策略,對于中國而言,尤其在建國70周年的階段里,難道中國就沒有壓力?難道中國經濟形勢真如各項統計數據如此向好?所以早在今年年初,我們就預測9月大考來臨之際,數據必然向好,寬松刺激政策必然出臺,比如降準等。中國已經加入降息俱樂部,美國大概率已經會在9月降息,作為歐元區,面對經濟下滑壓力,面對英國脫歐的沖擊,不管是否更換新的行長,歐元區必然也會采取降息寬松政策。
所以,對于中國央行、歐行、美聯儲寬松刺激政策9月陸續登臺,利好政策的來襲,基本屬于必然現象。其實,仔細來看,三大央行推出政策之后,是否有真的有很好的提振呢?雖然中國央行降準之后,一度引起輿論上的動蕩,但大宗商品市場并沒有出現大漲現象;這一切,遠不如沙特油田的地緣政治因素,造成油價暴漲之后,部分化工產品的漲停現象,比如乙二醇期貨。
對于9月三大央行推出的政策,是否真如表面上的利好呢?比如歐行降息之后,市場并沒有多大反應,好像反應平平;同時美聯儲降息也沒有多大反應。其實,對于本質,降息的背后是什么呢?而是經濟下滑的壓力,全球經濟下滑形勢已成定局,雖然貨幣政策的推動,一定程度在一段時間內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而另一方面是在掩蓋其經濟形勢的本質。
除經濟基調下行的本質未變之外,在9月乃至國慶前,此波期現貨漲勢的背后,需求真的很好嗎?經濟形勢都不好了,難道所謂實體的需求很樂觀嗎?如此一來不是自相矛盾嗎?比如輪胎企業,大廠僅有70%左右的開工率,而小廠的開工率更低甚至離譜。塑料制品企業停工減產依舊如此,并沒有所謂金九銀十的樂觀。
結合中國形勢而言,國慶將至,北方及華東地區的限產減產等現象較為普遍,這種現象可能還會延續至節后。雖然說生產企業會減產停工,下游制品企業也會如此,可能表面上來說供需形勢相互抵消了;不過,下游往往會有部分備貨,經濟疲軟的形勢下,停工也就停工了,反而大型原料生產企業依舊會生產,即便沒有國慶限產一說,在經過國慶之后,社會原料庫存往往會大幅上升,這樣也將會經過一個消化庫存的階段;另外,節后塑料聚烯烴等部分裝置開工投產,也可能加重市場方面壓力。所以塑化橡膠基本面而言,供需形勢并不是太樂觀。
正如此文的中心點,9月利多來襲之后,利空是否會陸續登場呢?上方提及基本面,供需形勢并不樂觀;而宏觀面呢?10月英國脫歐可能將是最大的不確定性,目前英國還是處于諸多不確定性,延后與否都會拖累英國、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中國70周年的素材已經炒作完畢,年初“兩會”已經提及,不會采取灌溉式的政策,四季度很難會有規模性的刺激政策;美聯儲方面雖說對10月還有降息概率,其實實現性并不大,最大的機率最多在12月。在缺乏刺激政策的推動下,經濟形勢還會露出本質----下滑!
可能在四季度有個關注點,就是中美貿易談判,雖然在9月出現了雙方的緩和,10月初會有實質性的談判,但需要確定的是,貿易摩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必然經歷的產物,從摩擦----平和----摩擦等等會進行來回反復,另外關鍵在于看美國方面,幾次的翻臉,即便迎來短期的和談,又會能維持多久呢?
對于10月乃至四季度形勢而言,其實在于投資者的心理和觀點。本文中心思想就是,利多陸續消化之后,利空將逐步登場。比如英國脫歐、刺激政策消化之后再現經濟下滑的壓力,國慶前后停工現象造成庫存上升、供需形勢惡化的現象,中美貿易談判雖有短暫的和解,市場短暫的利多,但影響有限仍會再起波瀾。所以,對于未來趨勢,還是看投資者的觀點:如果你認為未來經濟形勢樂觀,如果你認為需求會好轉,那你可以進行操作行情的上漲;否則,現貨操作需謹慎,期貨方面,比如滬膠,不妨布局思路,建立趨勢空單,1909合約的低點可能將是2001、2005合約的寫照。
下一篇: 國內PE生產企業裝置日報(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