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季節性波動源于供需錯配,形成價格高低點周而復始。農產品因為季供年需,相比黑色和化工品等有更強更明顯的季節性波動規律,但是近年來大宗商品金融屬性不斷增強,季節性規律在減弱。連接現貨和期貨的是基差,正基差意味著現貨溢價或現貨升水,負基差意味著期貨溢價或期貨升水,升水幅度的深淺,需要統計歷史數據。今天就線性聚乙烯標品的基差季節性規律結合當前市場進行分析,從而對當前現貨和期貨市場走勢做出一點參考。
一、通過分析L01基差率10-12月份走勢可以發現,起步基本是反向市場,現貨溢價。正向市場情況下基差率很低。存在反向市場向正向市場回歸的波動過程。
考察2013-2018年,兩年基差率表現為正向市場波動,四年表現為反向市場波動;其中2016和2017年基差率由正到負,由反向市場回歸到正向市場,其余4年都維持了反向市場態勢。
2016年基差率創最低,2015年基差率創最高。
2013年10-12月基差率走高回落,其中期現同步沖高回落,現貨漲速快于期貨,但基差率總體處于高位;
2014年10-12月基差率先走低;其中期現價格同步走高回落,現貨跌速快于期貨,基差率走低;
2015年10-12月基差率震蕩走高,創近幾年基差率高點;其中期現價格同步走低,期貨價格跌速快于現貨,基差率走高;
2016年10-12月基差率正向市場,震蕩;期現價格震蕩為主,期末略漲;
2017年10-12月基差率正向市場,震蕩走高到反向市場;期現價格震蕩;
2018年10-12月基差率震蕩走高。期現價格雙雙下跌。期貨跌速快于現貨,基差率走高。
期現基差終將回歸,隨著時間流逝,期貨變成現貨。因此基差貿易中,只要反向市場基差率較高,對于貿易商來說就可以擇機賣出基差反向套利。
通過塑料基差率正態分布圖,可以看到0-5%的正基差率屬于常態分布,可以說是普通升貼水區間,目前的略微正基差,現貨略升水狀態位于大概率區間內,目前是普通升水。只有高升水或者深度貼水的區間才是好機會。
目前L01合約基差處于反向市場,基差率1-2%之間波動,基差率較低,資金參與積極性不高,活躍度相對不高,基差貿易參與空間不大;從宏觀到微觀暫無實質性利好,基差交易利潤空間不大,相對而言不如PP,其較大的基差更值得參與。
二、基差貿易的核心邏輯是基差必將回歸,只是是回歸的幅度問題。基差回歸的現象,是期現交割制度的必然產物。正常情況下,臨近交割,期現價差都會趨于回歸,因此,基差收益,是近交割月合約交易方向的重要參考。產業客戶和貿易商參與基差貿易是轉移現貨市場風險的貿易方式之一。
基差是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實際運行變化的動態指標。基差主要反映現貨和期貨兩個市場之間的運輸成本和持有成本。
1、正向市場。基差為負,各月份合約的價格差距以持有成本為基礎。理論上,負的基差有一上限,若基差絕對值超過持有成本,將引發套利行為,從而糾正其不合理的價差。
2、反向市場。基差為正值,市場短缺,持有成本為負,近期價格高于遠期價格。價差沒有一定的上限,看短缺程度。
在基差交易中,基差賣方在套期保值前,企業應認真研究基差的變化規律,合理選擇合適的期貨品種;在套保方案實施過程中,企業要選擇合適的入場時機并密切跟蹤基差變化,測算基差風險,并在基差出現重大不利變化時及時調整保值操作,以控制基差風險。
不過最穩妥的辦法還是盡量找到基差買方,提供合理的升貼水報價,將基差變動風險盡快轉移出去。
需要注意的是,近月的投機性不能太強,如果近月持倉量居高不下,近月的波動率很高,那么其金融屬性會扮演主導作用,導致基于商品屬性的基差回歸策略失效。
上一篇: pe顆粒是什么做成的?
下一篇: (10月24日)國內PE生產企業裝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