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注定成為一個見證歷史的年份。不僅見證各個國家上演抗“疫”之戰的各種策略,更是見證大宗商品之王原油的一再創下各種記錄,庫存不斷見證新高,價格上不斷的見證新低。昨天,美國WTI原油5月合約價格史詩級雪崩,首次結算價跌至負值,走出活久見破天荒的行情。原油作為聚烯烴的上游原料,成本的直接傳導作用下,聚烯烴市場望風披靡。
一、美油價格暴跌創有交易數據以來最低 原油庫存創有史以來最大增幅
4月20日油價暴跌,美油5月跌成負值,盤中最低觸及-40.32美元/桶,為1946年美國有原油交易數據以來最低水平;WTI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為每桶-37.63美元,歷史首次收于負值,下跌55.9美元,跌幅305.97%,意味著投資者在俄克拉何馬州庫欣進行WTI原油實物交割將收到現金。6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貨價格收跌18%,報20.43美元/桶。
負油價的原因在于能源行業儲存過剩石油的能力有限。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已將石油需求推至紀錄低點。大量工廠已經關閉,汽車和飛機停在原地。因此,在原油庫存迅速累積之際,煉油廠正大幅減少生產活動。
美國原油庫存數據變動已經顯示,庫存大增,可存儲空間越來越少。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上周周三公布數據顯示,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1924.8萬桶,創有史以來最大周度增幅,汽油庫存增加490萬桶,至創紀錄的2.622億桶,煉油活動則觸及2008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API的庫存數據同樣,連續三周增幅都是上千萬桶。
如圖所示:美國原油庫存周度變化,EIA和API的庫存數據雙雙創歷史新高,都是連續三周增加上千萬桶,EIA作為官方數據,庫存增幅更大。
最新的公開數據亦顯示,美國還剩下7850萬桶的備用容量,如果按照保守數據計算,按照每周新增1500萬桶,那么商業庫存填滿也就需要4-5周時間,大概在5月中旬庫存即滿。戰略石油庫存預計5月份后即填滿。
隨著全球各地的儲油設施被填滿,海上儲油量也在大幅增加。摩根士丹利表示,海上儲罐將在60天內存滿。即使每天原油產量減少1500萬-2000萬桶,全球存儲也會在5月充滿。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估計,全球原油、石油產品和液化天然氣的潛在儲存能力為14億桶,其中陸地儲存能力約為10億桶,海上儲存能力約為4億桶。但本月底,儲量就將達到13億桶。
二、原油前景取決于全球疫情發展情況短期難言樂觀
自今年年初以來,在新冠疫情爆發和之前的OPEC+減產協議破裂的雙重打擊之下,油價頻頻出現暴跌。一邊是需求的史無前例的急劇下滑,一邊是世界各大產油國繼續生產甚至增產(新的減產協議從5月份開始),導致不擁有儲油能力的交易員不惜成本拋售,各個原油合約之間的價差也反應了儲油成本,儲罐的稀缺推高了儲油成本。油價的極端走勢也凸顯出全球石油市場供過于求的嚴重程度。由于全球各國政府延長旨在控制病毒蔓延的封鎖措施,導致工業和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滯。盡管一周前OPEC和盟國達成了史無前例的減產協議以控制供應,但面對全球原油需求減少約三分之一,減產行動依然太遲緩,并且力度太小。
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僅位于俄克拉何馬州庫欣(Cushing)的儲油罐的儲存量目前已達到69%,高于四周前的49%,美國儲油設施迅速被填滿。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油生產商只能通過削減未來數月的采油量并降低近月的原油價格,削減庫存,降低生產成本。
據IEA預計,在5-6月份歐佩克+自愿減產1000萬桶左右日產量的情況下,全球因新冠疫情而蒸發的需求在4月和5月份分別高達2900萬桶/天和2600萬桶/天,6月份需求損失量也高達1500萬桶/天。
國際油價持續走低,有利于國內地煉企業加速進口,部分地煉原油進口配額消耗速度加快,首批配額出現用完或即將用完的情況。且地方政府出于促外貿、促經濟等一系列考量,也積極支持地煉提前申請第二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商務部于日前正式下發2020年第二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而這相比往年6月底7月初的下發時間,整整提前2個多月。從配額量來看,此次第二批配額商務部總計發放5388萬噸,疊加首批配額,今年全年已發放15771萬噸,同比去年總量減少829萬噸或-5%。
作為全國油氣企業最集聚的資源配置基地,浙江自貿區擁有近6000家油氣企業,共3100萬立方米的油庫庫容。據悉,當地成品油庫現已基本裝滿,大部分原油油庫也被預訂一空。
原本指望中國疫情基本控制,需求逐漸恢復之際,能帶動全球原油市場恢復,但是國內需求也趕不上全球原油生產的速度。因此,全球疫情基本消滅,人們恢復正常生活,飛機、汽車和輪船等耗油交通工具恢復正常,此時全球原油需求才能真正走出供嚴重過于求的泥潭。
三、原油-聚烯烴上下聯動 聚烯烴市場望風披靡
新冠情導致全球石油需求嚴重萎縮的情況下,目前無論當局采取什么行動,短期內都無法解決嚴重的原油供應過剩問題。油制聚烯烴從成本上來看,利潤急劇擴大,高利潤下暫時看不到主動縮減生產量的理由,高油價影響下游利潤,從需方方面看,PE已經步入農膜生產淡季,PP雖然由于纖維料需求暴漲,壓縮了拉絲等品種排產占比,但是暴漲的價格直接導致BOPP等下游企業難以承受之重,開工率下降。正如我們之前文章所說,聚烯烴市場炒作氣氛濃厚,且行且降溫。
上周一到今天,短短不到十天,PP期貨和現貨暴漲后急劇回落,PP現貨漲的多跌的也多,如圖所示,倒V走勢明顯。華北PP拉絲現貨最高到9350元/噸,跌到今天7300元/噸,下跌了2000元/噸;PP2009期貨合約收盤價格則7218元/噸,跌到今天6606元/噸,跌幅612元/噸。
同樣的這波行情中,PE期貨和現貨同樣上漲后回落,更多地是跟風,漲跌幅度都不如PP,如圖所示,也呈小號V走勢明顯。華東PE拉絲現貨最高到7000元/噸,跌到今天6300元/噸,下跌了700元/噸;LL2009期貨合約收盤價格則從6330元/噸,跌到今天5865元/噸,跌幅475元/噸。
上一篇: 英國黑色塑料使用量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下一篇: PP粉料暴漲暴跌后終是要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