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生在2020年6月28日,美國宣布對伊朗航運及其位于上海的中國公司:伊朗船務有限公司的制裁正式生效,同時美國警告商業和海運業、各政府等,如果與上述公司開展業務將面臨美國制裁風險,此次制裁范圍由上述兩家公司所有的121艘船舶,涉及集裝箱和游輪等。此政策涉及到了青島及上海港附近海域及后期多個航次號,目前無法順利靠港辦理清關,結果國內幾家大型貿易公司經過幾番協調都未果,近日各個公司紛紛出示告知函,明確表示此次貨物將無法按期交付,無奈與下游客戶解除合約。
事件分析:此種貿易摩擦事件已經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深受感觸,先從對我國影響上分析,其中伊朗貨源在PE中占比較大,伊朗貨源在我國進口PP貨源中只能發現在初級形態聚丙烯中占比僅有0.04%,由以下數據圖可以發現:
由PP初級形態進口前十名排名數據發現,PP進口影響比較明顯的主要集中在韓國、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目前韓國排名占據初級形態進口總量首位,占比22.40%;沙特阿拉伯排名在第二位,占初級形態聚丙烯總量13.20%;第三位則是新加坡,占初級形態聚丙烯進口總量9.74%。可見前十名中并未見到伊朗,后續接著看,發現伊朗排名只在第36名。
由PP初級形態進口第30-40名占比排名中發現,伊朗貨源在2019年我國初級形態進口PP中僅占0.04%,我國2019年伊朗進口量只有約0.14萬噸,有貿易商表示即使伊朗貨源到港推遲,仍有大量東南亞貨源不斷涌入國內市場,比如越南、泰國低價貨源,完全可以彌補伊朗貨源推遲到港所帶來空缺。
事件分析總結:2019年我國PP初級形態進口量約349萬噸,伊朗進口貨源在我國進口PP中所占比重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前國外資源價高貨緊,內外盤價差倒掛,國內馬上面臨新增擴能高峰期,無論是從供應量還是價格方面,進口伊朗貨源暫時對PP影響甚微。但是聚烯烴產品同屬于化工相關聯產品,都會側面影響到PP,若PE外盤價因伊朗到港貨源減少導致價格走高,PP伊朗貨源也將有不同程度側面帶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