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到2035年,自由貿易港制度體系和運作模式更加成熟,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
消息在發布之初,已經為廣大業者所關注,大家各抒己見,無論是從財經金融方面,還是地緣政策方面都發表了各自獨到的看法,而相對于大宗商品行業,尤其是聚乙烯行業來說,海南自貿區未來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機遇和挑戰呢?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海南省北臨廣東省,南鄰南海,屬于一座天然的優良海島,并且有海口、洋浦、三亞三個優良的港口,從2019年海南的港口吞吐量來看,只有海口市的吞吐量進了全國前五十,而且排名也不前,但這并不代表海南的港口不好,而是再等待一個機遇。
產銷數據來看,據統計,2019年廣東省PE國產量累計達227.33萬噸,海南省因未有PE生產企業產量為0,受石化企業的區內生產企業產品調撥銷售政策影響,廣東省2019年國產PE銷售量累計近245.59萬噸,海南省累計銷售量僅在3.78萬噸左右,占比廣東省的1.54%。
而從塑料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據統計,2019年廣東省PE產品的進口量累計319.03萬噸,累計消費量549.18萬噸,而海南省2019年PE產品的進口量卻只有4.91萬噸,累計消費量8.69萬噸,PE產品的消費量僅占廣東省的1.58%,在聚乙烯行業領域的發展來看,連廣東省的一個零頭都占不上。
圖:2019年廣東/海南省產銷對比
因此可以在這里提出一個論點,生產力決定消費力,而消費力決定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與經濟掛鉤并且與生產力劃等號。雖然有眾多良好的港口,但是港口是跟產業配相配套的,本身的工業體系薄弱決定了港口吞吐量,同業也限制了境內整體的消費量。
生產和消費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廣東省區域工業水平較高,無論是從工業技術層面來講,還是民用需求層面來講;加之運輸發達,沿海擁有黃埔、廣州兩大港口,無論是近程快遞還是遠洋進出口方面對于低中高端的塑料制品都有著非常廣闊的需求空間。
相對于廣東省的發展現狀,海南省目前所不具備的條件很明顯,第一,產業以旅游業為主,工業體系發展不完善。第二,區內消費能力有限,簡而言之,就是缺錢。
在2020年6月1日國務院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政策方面坐實以后,未來的5年內,華南地區將衍生出一個新的并且包容行業非常全面的新經濟區——海南自由貿易港。而隨著海南自貿港未來的建成,則有很大的機會改變目前海南省供需兩弱的局面。
首先,海南自貿港博取投資者眼球的原因在于低稅率甚至實行部分進口商品零關稅政策,并且部分鼓勵類企業實施15%企業所得稅;這幾點與香港的免稅政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從購物層面上,放寬離島免稅購物額度至每年每人10萬元,擴大免稅商品種類,相對于香港購物政策放得更加寬松,量也更大。因此也不難看出,國家正在為海南營造一個低稅率的行業環境,便于吸納外資,刺激購物消費,以至于助力旅游業,順便將海南省打造成一個比香港更大更寬松的旅游、購物中心。
并且從政策層面來講,在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醫藥制造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對于低稅率的環境有利于引進外資,吸納人才,或許存有一定帶動湛江成為第二個深圳/珠海的可能性。從而將區內消費能力有限的缺陷彌補,從而利好PE乃至全制品行業的需求。
從供應和產業鏈發展方面來說,就近的兩套PE生產裝置的計劃投產,也將在未來的行業發展中解決海南省PE生產0供應的局面,從上表可以看出,未來海南省將有40萬噸的LDPE、45萬噸的LLDPE以及65萬噸合計150萬噸的PE裝置投產計劃。相比坐擁240萬噸PE生產裝置的廣東省,如果屆時裝置都如期投產,海南省的產品輸出能力達到廣東省的62.5%。
也許在未來并不足以在塑料行業的發展上與珠三角平分秋色,但是在未來幾年的條件下,海南省塑料行業發展的前景依舊光明。
生產力決定消費力,而消費力決定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與經濟掛鉤并且與生產力劃等號。在生產力與消費力方面的兩大問題都解決后,那么所有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隨著未來海南自貿區的建成與完善,華南地區的經濟產業將形成以珠三角-海南自貿港為中心,閩、桂兩省相靠攏輻射的新型結構,不單單是對于PE產品,甚至是整個產業鏈乃至各行各業都有著巨大的再發展前景和空間……
上一篇: 大煉化時代來臨 PE傳統企業面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