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潤全線虧損,油制毛利同比下滑296.06%
俄烏之戰讓原油大放異彩,丙烷、丙烯等原料同步跟漲,導致聚丙烯生產成本出現明顯上升。原料端價上漲無法傳導至現貨,偏弱的盈利能力導致行業開工出現下滑,停車減虧操作增多,同時持續的利潤虧損導致部分新增產企業出現時間推遲。整體看,利潤虧損情況難以扭轉,對企業生產積極性產生較大影響。
2、新裝置“逆市”擴張,同比增幅在9%,單套裝置規模不斷擴大
2018-2022產能年復合增長率為12.8%,2019年后投產進程明顯加快,2020年產能增速達15%以上,為近5年來最高增長,自給率不斷提升。2022年由于俄烏戰爭影響引發原料強勢拉漲,上游企業維持較長時間內負利潤運行,同時雙碳政策影響下,新裝置投產落地時間不斷推遲。大量的裝置投產除了為行業帶來更多的供給壓力之外,也令各生產企業在資源生產及調配方面更加謹慎。
從裝置原料來源來看,新增產能原料來源方向主要為油以及PDH,其中油制產能約占總新增產能的48%,仍為PP產能主力,而PDH制產能伴隨著年內中景石化、東華能源茂名一期以及東莞巨正源二期等裝置的計劃投產,延續此前大幅增長態勢。整體來看,2022年中國PP新投產能區域依舊延續向消費地區轉移的趨勢,上半年華北、華東地區競爭壓力增大,下半年華南地區則面臨更明顯的壓力,而原油作為PP的最重要原料來源,其價格仍將向下對PP產生影響。產能快速增長將引發聚丙烯產能全面過剩,如何在嚴重內卷之下謀發展,擴大規模,升級裝置規模成為新進入企業的選擇,通過規模化降低生產消耗,節約生產成本,增強自身競爭力,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原料供應充足下,單套規模擴至45-60萬噸/年,以規模取勝。
3、進口縮量,較2021年同比下降7%,但高端市場仍可維持
目前我國聚丙烯行業存在中低端結構性過剩與高端供應不足的雙重矛盾,隨著聚丙烯產能的不斷釋放,中低端產品供應增量明顯,有效擠出通用料進口份額,雖進口出現縮量,但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競爭加劇,主要體現在價格重心方面。高端產品受制于催化劑及生產計劃限制,多數用量仍依賴于進口,未來高端化發展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擴能不斷推進過程中,聚丙烯行業優勝劣汰將同步開展,進口雖逐漸縮量,但高端市場份額仍可維持。
4、出口趨勢性增加,較2021年同比下降7.8%
2022年中國聚丙烯出口量預計為128萬噸,同比下降7.80%,但出口量仍處于歷史高位。出口大幅增長的背后更多是因為國內外供需環境差異導致內外盤價差拉大,進而為出口企業提供了顯著的利潤空間,面對國內聚丙烯產能不斷增長,未來聚丙烯市場供需壓力將日益凸顯,在多重競爭壓力下,出口將成為緩解國內供需矛盾且保證利潤的重要途徑。從出口數據來看,出口雖穩定增長但尚未形成規模,但在短期內仍可以緩解供應壓力。從出口地區來看,東南亞地區始終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區域,其中越南是我國出口最大的國家,其他歐洲及美洲地區雖然也有陸續開拓和增長,但體量不大。隨著國內投產裝置增多,聚丙烯供應缺口逐漸縮小,未來出口將成為大勢所趨。
5、需求總量增速放緩,同比2021年增長4%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但人口基數是聚丙烯消費增量底蘊,疫情影響,短期消費各領域分化,無礙中長期持續穩步增量態勢。2018-2022年中國聚丙烯消費量呈現增加態勢,年復合增長率在8.29%,聚丙烯在迎來高速擴能的同時,其下游需求增速卻有放緩跡象,使得需求增速難以與擴能增速相匹配。2022年中國聚丙烯消費增速放緩,來自公共衛生事件的大背景的利空籠罩之下,整體經濟環境面臨較大挑戰,考慮當前社會消費品增速下行壓力大,疫情過后居民端收入增速乏力,偏消費升級的聚丙烯需求增量有限。疫情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形成沖擊,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明顯,國內需求面臨挑戰。
上一篇: 聚丙烯需求前景向好,短期供需博弈中
下一篇: 2022年中國聚丙烯粉料年度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