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軸上來看,2023年的聚乙烯產能釋放,多集中在上半年,更準確的來表達,集中在一季度。目前兩套大裝置落地后,華南市場已經能感受到沖擊。后期供應如何?在“靴子落地”之后,市場是否會否極泰來?
先說局部,其實市場對華南裝置的落地,預期已經很充足。但貨結結實實到達前沿之后,還是帶來了一波沖擊,低價貨源拉低了整體的成交重心。其實可以說兩套大煉化的投產,是擇了天時,節后需求的環比恢復,是可以對沖產能投放后的壓力的。問題只是,需求的恢復,是否達到預期。
從價差結構,我們就可以看出,華南的區域溢價,已經從高點明顯回落。這其中基本可以排除進口的壓力。而且靠近華南地區的東南亞、南亞需求不錯。
再看整體,回溯我們的問題。供應是否還會有增量?
其中勁海化工的投產進度最快,最快將于周內出產品。古雷煉化大概率產EVA,短期轉產聚乙烯的概率不大。供應的增量的快速增長期,正在逐漸過去。
最后,我們關注下,3月是否會開啟集中檢修期,也就是所謂“春檢”?涉及到3月的供給損失量,一并列出。
從直觀上就可以看出,3月的“春檢”,有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意味。看上去檢修不少,實際的影響量其實不大,多是一些小修。
在新增產能落地后,3月份聚乙烯供給壓力環比并不算大,但“春檢”的力度并不及往年,指望國產端提供新的利好支撐,更多的要寄希望于計劃外的供應變量。
上一篇: 需求預期增加有限,PE市場窄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