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部分產品關稅減讓,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于臺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一、新增稅收產品 包含聚丙烯共聚產品
當前聚丙烯進出口包含3個稅則號,分別為39021000、39023010、39023090,此次
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于聚丙烯而言,涉及到的是聚丙烯產品中的初級形狀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乙丙橡膠)。
文件顯示,自2024年起,從中國臺灣進口的初級形狀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乙丙橡膠)失去0關稅加持,鑒于目前并未有官方數據表示關稅有暫調緩沖措施,故后續或執行6.5%最惠國關稅。那么此次關稅的調整,對PP市場會產生哪些影響?
二、自中國臺灣進口數量偏多 主要品類為共聚
如圖所示,中國聚丙烯進口來源中,中國臺灣占比處第4位,整體數量偏大,2023年1-11月進口總量在41.68萬噸,占中國聚丙烯總進口量11.13%;而根據三稅則號進口占比來看,39023010(初級形狀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乙丙橡膠))進口數量最高超過總量一半,整體數量在24.65萬噸,占比達59.14%。
那如此看來,一方面國內進口自中國臺灣PP整體數量偏多,另外進口數量最多的共聚類產品,為此次協議涉及品類,那無疑會對中國聚丙烯進口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三、看中國臺灣石化結構 預判聚丙烯市場影響
目前中國臺灣PP裝置包含三家,分別是臺灣臺塑、臺灣化纖以及李長榮化工,整體產能分布如上表。倘若共聚產品關稅由現階段0調整至6.5%,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臺灣化纖,原因在于:臺灣化纖產PP,共聚類產品對中國市場配比最高,主要應用于汽車改性類高端共聚基材,而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對其需求穩定且旺盛。若關稅上調后,原料成本大幅增加,對其需求勢必形成打壓。
而于臺灣臺塑而言,基于國內有寧波臺塑作為產品補充,華東市場受其影響或顯現波動較小,寧波臺塑自下而上延伸,新建PDH裝置,而丙烯進口關稅低于聚丙烯,后續或通過多進口丙烯,少進口聚丙烯來牽制平衡。
受影響最小的企業為李長榮化工,李長榮化工共聚類產品依賴國內市場份額較少,產生影響也最小。
整體來看,當前中國聚丙烯市場年度進口總量仍保持400萬噸左右體量,其中共聚類產品在1/3附近,雖國內產能不斷擴大,通用料進口量持續下降,但基于部分共聚產品仍存技術壁壘,進口體量短期內或繼續保持較高位置,中國臺灣作為共聚類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地之一,此次關稅提高,進口成本大幅增加,下游工廠作為行業終端,在全球需求受挫的當下,對于原料價格敏感度更高,或在本次關稅上漲中,加快對中國臺灣進口資源的持續替換。
上一篇: HDPE中空排產比例提升,價格相對承壓
下一篇: 供應逐漸回升,PVC后期壓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