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應面:石化庫存仍是核心
2017全年來看,庫存結構前高后低,受2016年高利潤影響,一季度進口量遠超預期,庫存累積明顯,二季度檢修集中,去庫存化明顯,三四季度回料缺失加之需求迎來季節性旺季,庫存逐步去至當前的年內低位,截至目前,庫存徘徊在55-66萬噸,雖較去年同期稍高,但絕對水平已經處于低位,當前供應資源方庫存壓力不大。
社會庫存絕對量同比去年還是要高一些,但是不同品種差異很大,非標品庫存壓力高于交割品。從品種來看,套保商庫存結構里,聚乙烯產品壓力遠大于聚丙烯,聚乙烯進口貨源多,聚丙烯仍以煤化工為代表的國產料為主。
進口量:供應變化量PP<PE
近幾年國外新產能投放上,聚乙烯處于投放高峰,趨勢或將延續到2018年,目前不少印度和美國貨物在國內市場日益增加,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產能集中投放以及在原料、工藝方面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對國產貨源形成一定的沖擊,從目前的投放情況來看,新裝置也將面臨投產延后的問題,考慮到貨源到港時間與數量來看,這部分進口供應壓力將會在二季度有所體現,望業者及時關注國外新生產裝置投產進度。
聚丙烯進口量呈下降趨勢,一方面外盤處于連續的低產能投放期,導致近年來外盤 PP 價格不斷走高,特別是2017年,颶風影響下,外商庫存壓力較小,支撐全球定價高位,內外盤也常年維持倒掛水平,抑制進口商采購熱情;另一方面,中國煤化工的大幅擴能,煤制貨源價格優勢突出,對高價的進口產品沖擊嚴重,甚至出口利潤打開時,國產料出口活動頻繁。
2. 需求面:上拽下托的客觀存在
由于塑編行業附加值較低,近年來聚丙烯拉絲料在其應用中所占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加上塑編勞動密集型優勢不再。塑編制品的市場需求增長速度、科技含量有限,出口額度已經達到頂峰,整個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現狀。2017年,受環保壓力,水泥、建材市場開工率嚴重下降,整個塑編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現狀,其中再生料和PP粉料對PP拉絲料的替代作用愈發突出。
BOPP 膜占比 17%,近幾年BOPP市場嚴重飽和,膜廠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許多中小企業難以維系,傳統 BOPP 生產需求卻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供應面來看,供應面檢修企業不多,暫無新增裝置加入,行業供應面維穩。需求面來看,傳統春節需求預期下,下游企業春節前期,積極交單為主,且原料庫存有一定預期,隨著假日臨近,下游備貨日益謹慎,比較抵觸市場高價,市場交投受限。
與傳統下游行業不同的是,2017年,國內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注塑、薄膜、管材類產品的不斷發展,特別汽車、家電等表現較好,使得國內對聚丙烯注塑件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對嵌斷共聚物的需求增加迅速,隨著電商的飛速發展,快遞帶來的包裝需求日益增加。2017年房地產的回暖,煤改氣政策指引下,對管材需求量增幅較快,因此近年來其在聚丙烯消費中所占的份額不斷提高。
3.期貨:現貨庫存向期貨市場轉移
隨著,近兩年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的增強,期貨炒作慢慢成為市場上漲的主要動力:2016年下半年期貨大量資金進入化工市場,四季度塑料的強勢上漲,大幅沖高雖然有基本面的支撐,然不能排除確實有資金的參與,價格走高多為多因素共振的結果。2017下半年以后,商品市場特別是黑色系列漲幅較大,帶動塑料期貨升水上漲,現貨市場被動跟漲。
在商品市場整體偏多氛圍影響下,LLDPE與PP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價差收窄, PP 期貨價格節節攀升,期貨貼水幅度逐步縮小甚至出現了升水的情況,PP的漲幅更明顯,2017下半年波動幅度小于PE,一直是偏強狀態,現貨庫存逐步向期貨市場轉移,在石化低庫存的背景下,石化出廠價格保持堅挺,也為期貨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聚烯烴產能的集中投放期過去,聚烯烴國內供給端的的增量并不大,18 年PP 預計投放產能100 萬噸,產能增速4.6%,屬于近年偏低水平。外盤方面,因受原料輕質化影響,外盤投產乙烷制乙烯裂解裝置增多,PE的投產產能較大;PP 因國外投產裝置減少,供給壓力減輕,不排除外盤階段性出現 PP 偏緊的情況。回料因環保和“禁廢令”的影響預計供應仍有一定的萎縮,這部分供應變化量將有PP粉與新料替代,綜上,一季度PP市場仍有偏強預期,業者需及時關注市場關鍵點。
上一篇: 2017年國內塑料制品產量穩步增長
下一篇: PE聚乙烯市場每日聚焦(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