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農膜大整頓 “白色革命”扭乾坤
發布時間:2015-09-24 13:51:42
來源:
塑米城
每年多達8000噸的農膜,是鎮原縣糧食大發展背后的支柱,但是用完之后的廢舊農膜卻成了這一黃金支柱產業的障礙。這一障礙該如何整頓成了鎮原縣的熱點。
鎮原縣是全省旱作糧食生產大縣,慶陽地膜糧食規模基地縣,近年來全膜糧食種植面積每年都突破100萬畝,特別是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支柱產業。但由此產生的廢舊地膜污染問題又成為阻礙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道坎。
鎮原縣每年產生的廢舊農膜及其它廢舊塑料達8000噸左右,如何將其成功融入到循環產業的鏈條之中呢?經過多年實踐,鎮原縣探索出了科學、有效的運作機制。
鎮原縣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為契機,立足“整治”,著眼“長效”,瞄準“創新”,建設綠色廢舊回收中心,培育廢品回收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強化基礎建設,完善運行模式,創新回收體制,基本建成了田間回收有網絡,生產加工有設備,產業發展有龍頭,市場營銷有平臺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產業體系,真正掀起了一場形勢空前的“白色革命”。
治理農村廢舊塑料污染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鎮原縣切實加強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組織管理,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深入廣泛宣傳,為廢舊農膜回收工作創造有利環境。組織縣農技中心對全縣19個鄉鎮廢舊農膜骨干回收站負責人進行系統的業務培訓,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
《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扶持獎勵辦法》的制定,把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收購站、從事廢舊農膜回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廢舊污染治理示范點和交售廢舊農膜大戶等列入了扶持范圍。采取以獎代補、以膜換膜、以物換膜等方式,鼓勵農民科學使用農膜,保持田園清潔,將產生的廢舊農膜及時上交。并投入大量財政扶持資金,鼓勵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回收網點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展廢舊農膜綜合利用生產。
變廢為寶,龍頭企業是關鍵。鎮原縣通過典型示范引導,統籌布局推進的辦法,以再回收利用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積極構建廢舊塑料回收加工體系。通過政府支持、政策優惠、資金扶持等措施,突出廢舊農膜加工技術引進和產業升級改造。以村組為主體,以協會為紐帶,以加工企業為龍頭,村組建立廢舊農膜回收點,鄉鎮建立產業協會,縣上籌建龍頭企業,以機制創新促進廢舊農膜回收再利用。
同時,在新農村示范點、居民集中區建立鄉村物業管理站,建設廢舊農膜收集設施,定點堆放,集中處理。在集鎮區建立規模化大型廢舊農膜回收站,方便群眾交售。在居民分散區確定個體流動回收員,上戶收購廢舊物品,切實做到廢舊物品不存壓、不污染,全縣基本形成了農戶田間清理、運銷大戶上門收購、產業協會組織經銷、龍頭企業加工生產的廢舊綜合利用體系。
目前,該縣開展廢舊農膜回收電視講座30期,培訓會60場(次),專欄80期(次),受訓人數8萬多人次;自2010年以來,各級財政用于農膜回收加工補助663.5萬元,用于地膜種植戶補助580多萬元;建成廢舊農膜深加工企業3戶、回收網點100多個。組建廢舊農膜產業協會50個、專業合作社1個,發展廢舊農膜運銷經營戶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