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金能科技新材料與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在青島董家口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Lummus工藝,采用國內獨特的循環生產模式,建設90萬噸/年丙烷脫氫與8×6萬噸/年綠色炭黑循環利用項目、2×45萬噸/年高性能聚丙烯項目、90萬噸/年丙烷脫氫聯產26萬噸/年丙烯腈及10萬噸/年MMA項目、6.5億立方/年清潔氫能源項目,項目計劃投產203億,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0多億元。
越來越多的投產企業傾向于PDH(丙烷脫氫制丙烯)配套PP裝置,這也是受到近年來PDH高利潤的同步趨勢,根據利潤數據核算來看,發展至今,企業盈利情況處于目前所有原料制聚丙烯的最佳。丙烷市場發跡于2014年,成長于2015年,焦灼于2017年,總量爆發式增長,由最初的進口量填補需求缺口,到一度左沖右突尋求銷路,目前國內丙烯長期存在缺口,下游需求旺盛,催生多種工藝制丙烯的興起。
烯烴缺口較大,煤制烯烴應運而生,獲得低廉穩定的原料供應,實現高負荷穩定運行,是煤/甲醇制烯烴項目成功的關鍵。高負荷穩定運行,一方面可以降低分攤在單位產品上的財務和折舊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煤制烯烴項目企業均自有煤礦,原料煤價格低廉。丙烷脫氫制丙烯項目經濟性主要取決于丙烷與丙烯價差,在盈利狀況持續良好的情況下,規劃中的PDH項目也迅速推進起來。
2015年以來,中國丙烷脫氫裝置大量建成投產,以進口丙烷為原料,進行脫氫加工獲取丙烯,多數丙烷脫氫廠家配套下游聚丙烯裝置,除去丙烷脫氫環節利潤外,下游聚合環節利潤較為可觀,這種上下游結合的方式使得在獲取更多利潤的同時,規避或對沖部分價格波動及資源供應波動引發的風險。從投資回報周期來看,煤制烯烴所產出的烯烴種類較多,各烯烴組分出率占比相對均衡,需要配套更多的下游以滿足自身整體裝置的物料平衡。
煤化工項目將煤炭資源就地轉化成為甲醇,再以甲醇為原料生產聚乙烯、聚丙烯等產品,一套聚烯烴產能在130萬噸的資本投入近600億,煤炭本身是一種粗放型資源,深加工過程中排放的“三廢”會造成大量環境污染,要解決的話就得花大成本投入,而丙烷脫氫制烯烴原料、產品單一、副產品較少,高利潤回報,使得丙烷脫氫裝置投資回報周期僅為6-8年,這樣來看煤制烯烴裝置的投建成本更大。
聚丙烯方面目前丙烷脫氫制聚丙烯的廠家共5家,紹興三圓、東華能源、寧波福基、河北海偉及福建軟包裝集團中景、中江石化。中景、中江石化上游PDH裝置尚未投入使用,福建美得PDH產能66萬噸,計劃在2019年投入運行。
再看山東聚丙烯產業,目前省內裝置齊魯石化(7萬噸/年),青島大煉油(20萬噸/年),濟南煉廠(12萬噸/年),聯泓新材料(20萬噸/年)總供應量在59萬噸,山東省的總體消費量預估在118萬噸,未來除去金能科技計劃投產聚丙烯外,齊魯石化亦有25萬噸/年的擴能計劃,供應壓力增大。山東省是塑編企業集中地,但近些年來受到環保督查與冬季限產的影響,加上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下滑風險打壓,部分工業品產量出現下滑,對塑編袋的需求也在同步下滑,同時出口受到原料價格沖擊競爭力被削弱,需求量呈現收縮態勢,但塑料制品是非耐用品用途為主,剛性需求猶存,短期大幅下滑風險不大。
金能科技新材料與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配套下游聚丙烯兩期共90萬噸產能,計劃生產差異化產品,將運用在汽車、家電等領域。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積極號召,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發展趨勢明顯,通過工藝創新,聚丙烯通過增韌、填充、增強、共混等改性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洗衣機、冰箱、空調、電視等家電產品中。
隨著消費升級的逐步推進,包括洗碗機、空氣凈化器將來為新型家電帶來較多機會,同時環保的形式嚴峻,短期導致聚丙烯行業處于陣痛期,各項措施的繼續進行也將推動整個下游行業整合,丙烷脫氫目前已經以自身良好的利潤回報,印證了專項發展的優勢,在未來仍是投產熱情較高的一種工藝。
上一篇: (12月27日)PE期貨連塑早讀
下一篇: 【PP早報】:12月27日早間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