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14年之后的一波投產熱潮以后,在資金面的開放政策下,不少企業都瞄準了國內利潤空間尚存的聚烯烴行業,因為甲醇制烯烴的成本對于傳統的石腦油裂解乙烯的成本相比較低,產品價格相差又不甚太大的現狀之下,一座座以MTO為生產工藝的裝置拔地而起,國內生產企業面臨的供應端壓力激增。
圖 2011-2019年國內產能及增長率
在經歷過2014年以后的投產熱潮之后,國內進入了產能擴張的增長期,2015-2018年,以4.08%-6.93%的增速穩步增長。
截止2019年8月,國內聚乙烯裝置的總產能已經達到了1907萬噸(2019年現有產能數據暫不包含浙石化及寶豐二期),而后續仍有大批量裝置等待上馬投產。
2014年以來,國內PE表觀消費量仍然以5.5%-9.5%的增長幅度中高速增長,盡管2017年以后,環保常態化影響,部分不規范的下游企業被責令整頓或者關停,但聚乙烯整體需求仍將維6%左右增速,但是就目前的進口量級產能增速來看,需求端的增幅仍舊不及裝置的闊能速度。
大批量的裝置投產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在合理的市場氛圍之內,生產企業開始重新爭奪市場份額占比,傳統的石化力圖維持本身所占市場份額,新增的產能擠進供應的行列之內,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迫于銷售的壓力被迫降價清庫存。
同樣的,由于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需求端的增速放緩,終端企業的銷售壓力也在增大,從而導致了訂單縮減,對于原料的需求較為消極。
煤質/油制聚烯烴產品在這種現狀之下,雖然仍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已經被持續低價過度壓榨利潤空間,遠遠弱于往年同期。
2019年上半年內煤質/油制聚烯烴產品的利潤持續縮減,國內通用料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大,利潤空間縮減之下,部分石化企業更致力于開發聚乙烯產品的專用料及高端產品。
供需矛盾激增的現狀幾乎在2014年以后就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2019年的經濟大環境相對要薄弱一點,中美貿易磋商的壓力持續放大;今年相對往年面臨的要素要更多一些,考量的基準點也要更多一些。
因為成本面的支撐,現階段的聚乙烯產品價格處境尷尬,上漲的支撐有限,下跌臨近理論成本線,因此處于一個較為焦灼的階段,如果弱勢的現狀持續下去,整個聚乙烯行業或進入行業洗牌階段,相對老舊的小產能或將面臨淘汰的局面。
上一篇: 未來已來,塑米城如何打破平衡實現超越?
下一篇: 國內聚丙烯裝置生產情況匯總表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