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烴的困境,并不是現階段無休止的震蕩,而是后期無休止的擴能。
聚丙烯(PP):
2020年至今,用一個成語來形容PP——原地踏步。單純相較數據,2020年 1月2日,中國塑料城PP市場均價為9511.4元/噸左右;時至11月16日,這個數字來到9551.8元/噸,跨越300余晝夜變幻,價差卻不足百元,其中,4月初由炒作熔噴布獲取的非理性漲幅,也早已跟隨疫情的消散化作泡影。究其原因,供應起到了相當的阻礙作用,與硬膠及與工程料下半年持續性的貨源緊張截然相反,PP這兩年背負了太多的供應壓力,即便華亭煤業、東明石化等裝置皆因疫情推遲投產,可截止目前,PP實際投放產能仍達到了535萬噸之巨。展望2021年(見表1),從初步計劃觀之,投產345萬噸同比存在明顯下降,不過,對于供應本就充盈的市場而言依舊如火上澆油,更令人擔憂的是,面對供應這塊龐大的蛋糕,下游的胃口卻并不好,一方面,環保政策加壓,市場開始將目光投向可降解塑料;另一方面,快遞包裝限塑政策出臺,或逼迫行業對PP膜料進行洗牌。中國合成樹脂協會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PP總產能將超過3000萬噸,而市場需求僅2400萬噸,屆時PP勢必呈現產能(尤其是低端料)嚴重過剩的狀態,市場競爭將日趨白熱化,PP能否在博弈中尋找突破口,現在來看不太樂觀。
聚乙烯(PE):
雖然同樣面臨擴能潮,但PE的處境與PP并不一致。分析PE供應,不僅要考慮國產料,更要結合進口料,畢竟,PE是進口依賴度長期停留在50%左右的產品。國產方面,2021年初步計劃投放產能470萬噸(見表2),2021年PE總產能預計將超過2800萬噸,繼續衛冕全球PE產能最多的國家;進口方面數字也相當可觀,預計2021年PE進口量保持兩位數增長,全年進口量在2040-2140萬噸之間,國外今年延期投放產能或于次年一季度釋放,新產能投放全部集中亞洲和北美,并貫穿全年,據相關消息稱,原定于2022年投產的埃克森美孚兩套(65萬噸/年)的全密度裝置宣布提前至2021年第四季度。綜上所述,2021年PE肩上的擔子依然沉重,不過,好在其下游應用領域多與生活密切相關,龐大的消費基數將助PE供需達到緊平衡的狀態,而緊平衡狀態下的不確定性,也在不斷增多。
總結:供應如同一張大網,正在封住聚烯烴的上限,若想夾縫中求生,對內,要加速高端化進程;向外,則需要X因素助力,而這段看似遙遙無期的旅途,我們也將共同見證。
上一篇: (11月18日)PVC期貨早間提示
下一篇: 瘋漲的上下游,帶不動的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