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上半年泉州國亨、惠州立拓、廣東石化二線等新增80萬噸產能相繼兌現。助推華南成為供應第一大區,以978萬噸產能榮登國內PP供應榜首。供需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產業結構也在潛移默化的不斷更新中。
1、 供應占比榮登榜首
早在前幾年,供應主體主要集中在西北、東北原料資源優渥的區域。但隨著時間的遷移,以及PP原料多元化特征逐漸明顯,PDH制PP進入大眾視角,擺脫了以油、煤等傳統原料來源的資源壟斷。交通以及港口便利,逐漸成為新進入企業的主要選址考量因素之一。
華南地區則是依附國家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沿海經濟發展帶等眾多優勢中,明顯受到新進入企業的青睞。且近幾年區域產能迅速擴張,由2021年的19%產能占比增加至24%,隨著2024年初80萬噸新增產能順利釋放,當前區內產能高達978萬噸,超華東地區48萬噸的產能,一躍成為國內PP供應第一大區。
2、 價格高地逐漸失守
從價格來看,華南區域價格受運費,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價格在國內PP市場中一直處于高地。但近幾年區域間價差有逐漸收窄的趨勢,再隨著區域內供應企業的逐漸增加,市場價格“內卷”嚴重,價格站成為促進資源流通的主要策略。
自2022年開始,華南供應壓力逐漸增加,跨區域調撥資源對于市場利潤縮減存在一定預期,西北、東北等資源向華南流入的份額逐漸減少,流入的品種由拉絲、注塑等產品逐漸轉變為中高熔共聚、透明為主,“投機型”供應成為流入資源的主要手段。華南區域價格也由國內資源價格內卷變為區內自供應企業資源價格內卷,進一步拉低市場主流均價。
由上圖來看,華南與華東價差明顯拉進,且在進一步與華北區域價格差逼近中,三大區價差竟縮減至100元/噸以內,近期來看,華南-華東價差在60元/噸;華納-華北價差在65元/噸。華南區域價格優勢逐漸失守,區域內資源逐漸擠壓外部流入資源市場,國內“商戰”愈演愈烈。
3、 一躍成為出口大區
華南區域市場資源的逐漸飽和,且在國內市場價格無較大的利潤空間前提下,資源“走出去”,則是成為尋求區域內資源再平衡的唯一出路。近兩年國內PP市場積極拓出口渠道,產品遠銷東南亞(越南、泰國等)主要國家,華南區域則占據運距以及沿海等便利條件,加大出口力度。
由2023年全年出口數據顯示,出口量在前三位的省份,華南則占據第二、三名。廣東、福建兩省共計出口量在46.61萬噸,占據全年出口量的35.58%。再從2024年1-4月份出口數量顯示,廣東、福建兩省共計出口22.85萬噸,占據出口總量的26.23%。華南出口大省持續發力中,未來出口市場或將進一步擴大!
4、 下游產業布局調整
華南聚丙烯下游產業布局調整也發生較大轉變,當前涉及的主要支柱產業為汽車、家電、玩具、改性、醫藥、BOPP等領域,其中汽車、玩具、家電及改性PP領域在中國市場占據半壁江山。
以格力、美的、容聲等著名家電企業為首,占據主要家電領域。而汽車行業主要以廣汽豐田、廣汽傳祺、比亞迪為首。其中,廣東汽車制造業企業數量和規模保持穩定增長。改性企業金發、聚賽龍為首的改性龍頭企業坐落于此。玩具行業多集中在汕頭及東莞。廣東醫藥產業實力居全國前列,中藥、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形成一定優勢。薄膜則主要布局在粵東以及福建省,市場容量不斷擴充中。與華北和華東不同,華南地區拉絲需求相對偏,對于低中高熔共聚及均聚注塑類產品需求較大。
總體來看,華南區域短期迅速發展為供應第一大區,與其地理位置、下游產業規模、以及國家統籌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區域內資源逐漸飽和,資源外流占比或將逐漸增加,海外以及華東、西南地區或將成為華南主要資源流出地。供需格局也將從消費大區轉變為供需雙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