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糊樹脂市場深陷需求疲軟困局,終端訂單萎縮導致產業鏈傳導效應持續發酵。作為核心消費領域,PVC手套行業受美國301關稅升級沖擊,疊加國內市場內卷加劇,需求萎縮已傳導至上游原材料端。當前下游開工負荷率不足40%,市場消化能力嚴重受限,制約PVC糊樹脂價格回暖。
一、PVC糊樹脂價格趨勢分析
近期PVC糊樹脂市場走勢呈現弱勢運行態勢。江蘇PVC糊樹脂市場小幅松動。手套料市場行情剛需采購為主,手套料微懸浮法送到價格在7100-7400元/噸。微懸浮法市場低價格成交較好,PVC糊樹脂大盤料微懸浮法送到7000-7300元/噸,大盤料種子乳液法送到6750-6950元/噸,實盤商談。供應端,企業暫無集中檢修計劃,產能利用率持續偏高,且新增產能釋放預期使供應壓力難減。需求端,下游PVC手套受美國加征關稅影響,出口價格走低、訂單不足,部分企業降負荷生產,對PVC糊樹脂需求減弱。此外,行業庫存壓力較大,供需錯配格局延續。盡管成本端有一定支撐,但在供需基本面主導下,市場價格反彈存壓,預計4月市場或延續弱勢,不排除價格繼續下滑的可能。
二、需求萎縮,下游PVC手套企業開工冰火兩重天
2025年一季度,美國正式啟動對華301關稅升級措施,將中國產一次性PVC手套進口稅率提升至20%。這一貿易壁壘的強化直接引發輸美訂單履約風險呈幾何級數增長,導致中國相關企業的對美出口量出現下滑。
中國是PVC手套最大生產國家之一,而美國是全球一次性防護手套最大消費市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PVC手套在47%左右。加征關稅之后美國市場準入門檻陡然抬升,倒逼中國手套產業啟動戰略重構。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通過深化歐盟、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布局,構建非美市場替代性增長極。頭部企業啟動"產地銷"戰略,像是丁腈手套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其他國家加速建設海外生產基地,以此來對抗關稅的壓力。目前PVC手套企業在海外建廠積極性有限,通過優化產線車速、更換金屬手膜以及視覺系統等成本優化,逐步降低生產線的成本壓力。
2025年2月中國PVC手套對美出口訂單下滑。盡管當月出口量環比下滑25%至302萬箱,但美國市場仍以46%的占比穩居核心出口目的地。本次波動主要受雙重因素交織影響:其一,春節假期導致的物流遲滯效應尚未完全消解;其二,2月1日美國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加征10%關稅,觸發產業鏈成本傳導博弈。由于中國PVC手套企業普遍維持微利運營,在關稅分攤協商中表現出強烈抵觸心態,致使貿易商采購決策周期顯著拉長。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2024年三季度之后PVC手套出口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從原來的600-700條生產線開工下滑至現在400條左右的生產線。國外市場在加征關稅落地之前積極下單,國內企業積極下單并且壓低出口價格搶奪市場訂單,從而出現了出口數量增加但是出口價格下滑的現象。進入到2025年3月,PVC手套工廠的開工情況也呈現下滑趨勢,一方面訂單不足導致PVC手套工廠開工積極性下滑,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內卷嚴重,低價導致部分手套工廠虧損,從而選擇降負荷保證工廠正常運轉。
三、政策變量下,PVC糊樹脂產業鏈行情預測
4月2日,美方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其中給中國的“對等關稅”稅率達到34%。4日,中方“11箭齊發”,迅速堅決地予以反制。對于PVC手套和PVC糊樹脂其他下游制品而言影響頗為明顯。加征關稅直接推高中國PVC手套在美國市場的終端售價,削弱價格競爭力。以醫療級手套為例,若關稅稅率從現有水平提升至20%以上,企業需承擔額外稅負,導致出口利潤空間壓縮。
從2024年全年進出口數據來看,中國從美國2024年的進口PVC糊樹脂數量是829.622噸。2024年中國出口美國PVC糊樹脂數量是107.780噸,鑒于進出口數量偏少,影響有限,但是對于PVC糊樹脂的下游產品影響較
2020-2023年中國出口的PVC手套數量呈現下滑趨勢,2020-2022年疫情期間對PVC手套需求量較高,從而中國大量出口PVC手套,2020年全年出口PVC手套總量8095萬箱,出口美國的占比在50%。2024年出口PVC手套數量比2023年大幅增加,2024年全年出口PVC手套總量在9715萬箱,出口美國的占比在47%。
2025年一季度,PVC手套生產企業保持前期訂單的持續生產態勢,盡管場內開工率略有下降,但整體市場運行平穩,未出現大幅波動。然而進入二季度后,訂單增量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之下開始減少,出口至美國的占比小幅下滑1%,導致貿易商采購成本顯著增加,進而使得市場內壓價氛圍日益濃厚。PVC手套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接單謹慎,部分企業甚至計劃4-5月進行生產線檢修,從而影響PVC糊樹脂采購量。
在供需雙方激烈博弈的市場環境中,手套生產企業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生產壓力,市場價格也相應呈現出穩定中略顯疲軟的態勢。建議各企業密切關注原材料價格波動以及市場成交情況,以便能夠迅速、準確地調整自身經營策略,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