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外媒體報道,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許多國家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它們對北京突然宣布從2018年開始停止進口24種可回收廢品時所作出的反應就能看出來。專家表示,在禁令實施三個多月后,垃圾出口國仍在努力尋找能替代中國市場的辦法。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4月16日報道,各國拋出了不同想法:歐盟表示正在考慮對塑料使用征稅,英國打算將一些垃圾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美國則要求中國取消上述禁令。但專家指出,這些建議都不是長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個新的全球秩序的解決辦法。
報道稱,美國、英國、歐盟和日本都將大部分垃圾出口到中國。咨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的大中華區總裁王昕表示,對這些垃圾出口國而言,“中國停止進口洋垃圾的禁令意味著它們處理垃圾的主要渠道減少了,這在短時間內給它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短期內它們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這些廢品出口大國仍在努力尋找出路。”
中國禁止進口24種可回收廢品的舉措被環保人士譽為全球綠色行動的一大勝利。他們說,中國的禁令不僅能減少本國的污染,還會迫使其他國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垃圾。
去年12月,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地區塑料問題活動人士在禁令生效前說:“這項規定將在世界范圍內引發沖擊波,并迫使許多國家解決對垃圾‘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他表示,北京的舉動對全球各國來說敲響了“警鐘”。
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禁廢令的意義重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全球環境污染的步伐,讓西方國家重新認識到環保的重要,顯然利大于弊。
然而,與此同時,對中國國內的影響就不那么樂觀。根據國內媒體報道,自從去年實施禁廢令以來,系列連鎖反應已經生成,有相當一批廢料加工企業倒閉關停。以貴嶼鎮為例,該鎮經過幾十年發展,回收加工進口廢棄塑料已經形成規模,從業人數眾多。隨著禁廢令的實施,該鎮百分之九十以上企業關停,大量人員失業,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埋下不良因子。相關行業生產成本增高,利潤空間縮小。以榮成紙業為例,雖然第一季合并營收112.77億新臺幣(以下同),較2017年同期增長15.9%,但第一季合并稅后凈利2.67億新臺幣、稅后每股盈余0.24元,卻較2017年同期大減72.4%。
無獨有偶,根據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式的2018年第12批股廢棄進口批文統計,廢塑料進口總量共55462噸,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99.21%。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相關人員失業。相關企業、失業人員如何安排處理?這是當地政府目前面臨的綜合性難題。相關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更多困擾。
不可否定的是,從未來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禁廢令的實施無論是對全球環境保護的推動,還是對未來我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警示借鑒,都具有巨大促進的積極意義。兩者比較下來,禁廢令的落實可謂“正逢良機”,適得其所,得大于失。
上一篇: 國內PE生產企業裝置日報(5月16日)
下一篇: PE每日聚焦(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