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產能持續釋放與海外需求結構調整,中國聚丙烯出口曾經的“窗口期效應”正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常態化、規模化出口的新階段。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3月中國聚丙烯首次實現凈出口逆轉, 2025年3、4月,進出口面再度延續逆轉態勢,中國聚丙烯出口已從‘偶發機遇’轉為‘常態供應’。
一、擴能周期持續,中國聚丙烯聚焦全球市場
中國聚丙烯當前處于持續擴能狀態之下,2025年中國聚丙烯新增產能計劃統計,年內計劃投產620.5萬噸/年,已兌現的產能為內蒙古寶豐50+50萬噸/年,以及埃克森美孚惠州47.5+48萬噸/年,中景150萬噸/年(粉料)以及裕龍2PP40萬噸/年,當前來看,后續投產還是比較集中的,有裕龍4PP40萬噸/年,鎮海二期50萬噸/年以及大榭90萬噸/年即將釋放,至此,中國聚丙烯供應壓力增加明顯,國內企業競爭也愈發明顯。2025年新裝置主要集中在華北,華南,華東三大區域,契合聚丙烯主要消費市場,但當前在經濟面承壓,消費增量不足的背景下,國內區域市場的供需平衡已然被打破,業者需要把目光從中國市場放大到全球市場,利用全球各區域市場供需差,助力國內聚丙烯市場實現供需平衡。
二、“減進拓出”成效顯著, PP月度進出口頻逆轉
隨著供應增量明顯,各大生產企業均已感受到供應面帶來的壓力,市場價格持續上行乏力,為爭奪市場,價格競爭越發激烈,業者困境中求突破;基于近年來海外形勢多變,及全球資源大流通背景下,為達市場穩定,“減”進口、“拓”出口助力中國聚丙烯實現再平衡成為業者統一共識,一方面,國內生產企業要加快產品研發進程,積極實現進口資源替代,減少進口資源流入,另一方面,在價格優勢加持下,持續擴張出口體量,借助進出口面實現中國聚丙烯供需再平衡。
2024年3月,中國聚丙烯月度進口量31.07萬噸,出口量31.55萬噸,凈進口-0.48萬噸,首次實現中國聚丙烯月度出口量高于進口量的逆轉。2025年3月及4月,中國聚丙烯月度進出口數量實現連續逆轉。
三、出口持續擴張 ‘偶發機遇’轉‘常態供應
中國聚丙烯市場在國內巨大供應壓力下,市場價格持續處“全球洼地”,在價格上形成利好“減進拓出”因素。且由于內外盤價格互相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市場價格走勢及價差成為影響全球聚丙烯市場流向的重要因素,決定主要出口地中東及韓國資源是否流向中國,以及能否對中國現貨供需及遠期現貨可交割量產生影響。2020-2024周期,遠東與東南亞價格走勢基本一致,多數時間東南亞價格高位,與遠東保持一定價差,故基于中國市場價格低位,套利空間有限,東南亞市場成為亞洲聚丙烯主要出口方向。而基于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的政策利好協議,以及中國資源價格優勢,國內企業亦向東南亞市場進行資源輸出。
中國出口數量的快速擴張,主要基于出口套利的開啟,價格優勢明顯下,中國聚丙烯出口量持續增加,2025年1-4月累計出口量在101.84萬噸,同比+16.90%。但價格來看,明顯低于去年,出口企業間價格競爭趨于激烈。然在國內企業持續布局下,整體出口面來看月度出口穩定性增強:2023年開始月度出口數量分布更加平穩,2024年雖一季度在中東集中檢修及美國極寒天氣影響裝置情況下,3月出口體量創新高,但其余月份分布亦相對平穩,2025年1-4月出口體量均超2024年,國內企業開始對海外穩定輸出。
四、從“窗口期”到“新常態” 聚丙烯重塑出口格局
隨著國內產能持續釋放與海外市場需求結構性調整,中國聚丙烯產業正經歷歷史性轉變——"窗口期出口"漸漸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常態化、規模化的全球供應新階段。這一轉變的背后,是RCEP零關稅紅利持續釋放,提升了中國聚丙烯在亞太市場的競爭力;南美基建熱潮帶來注塑級聚丙烯需求發展,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增量市場等因素齊助推。
全球貿易格局變革背景下,中國聚丙烯出口將逐步告別"價差驅動"的偶發機遇,進入以穩定供應、規模優勢和區域深耕為特征的"新常態"。這一轉變不僅重塑了全球聚丙烯貿易流向,更對中國石化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從單純的"產能輸出"升級為"技術+服務+供應鏈"的綜合競爭力構建,將成為國內企業新目標。